孝敬父母、供养老人是全世界各种文化都遵循的一条普世的道德伦理准则。
犍陀罗雕刻睒子本生故事从正面弘扬了孝敬和奉养父母会得到善报,而弥兰本生故事则从反面宣扬了不孝顺父母则会遭到恶报。
弥兰原本是一位船王的儿子,父亲在一次外出过程中不幸葬身大海,悲痛欲绝的母亲因此反对儿子弥兰重蹈父亲的覆辙,不许他开船出海。弥兰不顾母亲劝阻而冒险出海贸易。
他率领五百商人出海贸易,虽遭遇海难,却独自生还,先后入银城、金城、水精城、琉璃城享尽荣华富贵,但其仍不知满足,最后离开琉璃城进入铁城被鬼吏捉住,遭受铁轮走顶的惩罚。最后佛陀总结道:“不孝于亲,不尊奉师,吾睹其后自招重罪,弥兰其类乎”。
巴基斯坦贾马尔格里和斯里巴哈劳尔等地出土了若干幅描绘这个故事的雕刻残片,分别叙述弥兰商贸之旅和受惩戒的故事。甘肃省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犍陀罗艺术浮雕中就有一件弥兰本生故事雕刻。此浮雕反映了弥兰本生故事的后半部分场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483abeb41afc4114.png)
此浮雕整体较为完整,顶部偏右侧略有缺损,人物线条流畅,体态丰满,动作自然。整件浮雕采用卷轴画式风格,故事从右至左层层递进,以方框分隔各个场景,依次为:仙女迎候弥兰进入水精城、弥兰进入更加享乐的琉璃城(歌舞场面)、弥兰进入铁城被鬼吏捉住遭受铁轮走顶惩罚等三个情节。画面的最左侧为莨苕叶纹装饰的犍陀罗一柯林斯方壁柱。在第一个情节中,弥兰(右一)立于水精城门前,身着印度式内衣和上衣,并戴有长条项饰,迎候的仙女(右二)身着长袍,双膝微屈,神态谦卑恭顺,正在引导弥兰进入水精城。
在第二个情节中,弥兰已经进入了更加享乐的琉璃城,不仅有仙女(右四)服侍,还有乐师(右三)正在弹拨弦乐器,画面正中间正面交脚坐姿的乐师正在弹奏琉特琴。
在第三个场景中,弥兰欲壑难填最终进入了铁城,被手持大棒的鬼吏(左二)捉住,正在遭受铁轮在头顶旋转摩擦的惩罚(左一)。弥兰本生故事在犍陀罗区域出土较多,这种题材的装饰板多用于装饰佛塔或寺院,该题材亦见于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和敦煌佛教文献中。
在这些雕刻残片中,最具有强烈训诫意味的是白沙瓦博物馆馆馆藏的雕刻残片,刻画弥兰头顶烈火炎炎的火轮,饱受痛苦之状。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ef4f539daed29610.png)
睒子本生和弥兰本生故事流传到中国之后,与儒家道家的孝文化互渗融合,传播更为广泛。中国最早记载睒子本生故事的经典是西秦圣坚所译的《睒子经》,后来西晋的康僧会再次进行了翻译,将中国孝的观念加以发挥而使之在中土迅速流传。新疆、敦煌、麦积山、云冈等石窟中都有睒子本生故事雕刻或者壁画。弥兰本生故事在敦煌没有发现,只见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
克孜尔石窟地38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画中描绘了大约18个本生故事,其中就有这幅弥兰本生故事画。画面简单,正中绘三人坐在船上,弥兰坐在正中间,两侧各有一随从,船和随从都涂成深蓝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decb1350dc3f173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bc059bb1f4790ec2.png)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在龟兹盗劫了大量壁画、泥塑。这些来自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探险队先后到克孜尔石窟进行考察探险活动,他们或多或少都从这里带走了壁画、彩塑等珍贵文物。克孜尔石窟有60个洞窟的壁画遭到剥取,面积近500平方米,大部分系德国探险队所为。根据德方所制壁画目录索引,当时收集到民俗博物馆的壁画为395块,其中二战后250块下落不明(部分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其余遗珍今保存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法国、英国、匈牙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内,还有一部分散落在私人手中。
这块表现三位游泳者的画面,据推断应该是弥兰本生故事中弥兰掉入大海后的情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