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反思,你所得到的经验将会变得零碎,并最终消散在时间长河里。
所以,来回顾下今天的参会得失,嘿!
一份给了一个做海外游学的同行。他们有大量的学校客户,本来是想让我(们)帮忙做机构内训的。因为他听了我在阿玲老师工作坊上的发言,觉得“这个机构很靠谱!”,希望我们帮忙他们的海外游学线路做教育方向的课程梳理。
一份给了崔颖,一个讲产品差异化营销的产品规划和传播设计的老师。她们的主要业务是给地产营地做整体性运营规划,为他们匹配合适的产品。我们是邻座,后来又聊了几乎一整个中午,聊行业,聊教育。结束的时候,我们约定她接手的营地案子中有机会可以嵌入我们的课程。关键点是:这份资料是她在聊天的最后主动向我要的。本来,我只是跟她介绍我们的文化体验营的风格,她追问了类似的营地和线路信息。最后,又拿了整套的课程资料,看有没有适合嵌入到她的营地整体规划中去的。这是一个很正向的反馈、给了我很多信心。
这其中少不了另一个朋友的催化。她曾是我们在日日新培田营的营员家长,分享了很多孩子参加培田营回来后的成长细节。活脱脱的用户分享,而且全是正面的肯定,真是意外的收获。她现在辞职走在找寻自我的路上,一个勇敢的妈妈。
第三份资料,在我准备发给一个综合实践基地参会者的时候,被一个成都同行抢走了,说要学习一下。她急匆匆的路过,急匆匆的抢了资料,又急匆匆的走了。
名片发了十几张,给不同的人。
加了十个人的微信,有我喜欢的课程导师,有听了我的介绍跑过来加我的营地方。
今天最勇敢的做法是,抓住了阿玲老师提问的机会,快速介绍了机构的业务和特色。“电梯演讲”的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有了当众表达的底气。
也主动跟一些其他个人分享了这部分内容,发现措辞还得要再精炼,有可视化的呈现会很有帮助。带来的整套资料太多了,群发成本太高,也没必要。这样的场合,单张机构介绍比较好用。
阿玲老师展示的立体证书提醒了我,也许,我们可以做一款这样的机构介绍。
跟顾老师的沟通还算顺利,没太深入,但也基本达到了自己设计的目标:认识;探讨机构传播的合作可能;请她帮忙推荐营地;
中间还说起公众号代管,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痛点。
突然想到也许可以写一篇文章,说说被游学五年改变的我,照片可以用莫非老师拍的那张淑女照和雯雯拍的女汉子。顺便发起一个征稿,请老营员们说说自己的游学记忆。
嗯,明天开始做这个事儿吧。
回到参会及沟通。虽然整个过程依旧槽点多多,结果也不够好。但在这过程里的发现,却很有价值。
首先,主动释放善意和意愿,真的是与人沟通很重要的品质。事先找好一个谈话的起点,比如对一件事共同的看法,共同认识的一个人等,也是很有帮助的技巧。
周贤老师在朋友圈的提醒,真是有效又贴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4793/599cbfceefcbfb0e.jpg)
原来,当我真的开始去做,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假设和想象里,一切真的没那么难。
感觉到自己又向外突破了一点点,继续努力!
PS:阿玲老师的发言真的很良心,有理论框架的支撑,又有具体细节的做法,干货满满。开始期待她的营会设计工作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