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城市里的人不曾去过那里,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城市里的人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总会再相逢。
关于银川的故事,就像风走八千里,不问归期,不知从何说起。但想到她如此动人,我想她的故事从她最神秘的色彩她的历史讲起是在好不过了,说到她的历史我们绕不过她最苦难的记忆――地震。从公元9世纪,有记载以来银川第一次地震开始,这个城市就伴着地震几度兴衰。作为西夏国王都时期,银川就发生过灭顶之灾的大地震,而此后的元明清三朝,更是地震不断。据说银川这个地方原本也有帝王之基,但就是因为地震太多太频繁,除了西夏以外,几乎没有朝代敢在这里建都。地震帮蒙古人灭了西夏国,历史上银川因为地震几度荒废。比如宋末,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2年。就连成吉思汗本人,也在攻取西夏的过程中受伤,导致在攻取西夏后过世。时间延续如此之久,一方面是因为同为游牧民族,西夏党项人的战力也相当可观,另外党项人一直秉持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然而为何最后西夏还是被蒙古人灭国了呢?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是地震帮了蒙古人的忙。
1227年6月,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西夏的时候,西夏兴庆府(今银川市)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史载:“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兴庆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告谕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同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的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江伤重不治,弥留时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军带着末主及几位夏将行至萨里川时,成吉思汗病亡。为了防止夏主生变,蒙古军队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夏末主等杀死,并一举荡平兴庆府。至此,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终被成吉思汗灭亡。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取夏地安宁之意。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西夏三号凌西北碑亭基址的过程中,发现在圆形的台基面上有无规的裂缝,且分布甚广,宁夏全省共有两条大的地震带,一是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则又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地震带,1920年这里发生了人类有数据以来,烈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8.5级的海原大地震。早在西夏建国初期的宋哲宗元佑七年,西夏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宁夏就发生了地震,致使西夏佛教圣地护国寺佛塔受损。西夏梁太后和皇帝祟宗李乾顺下诏动用大量人才、物力和财力于天佑民安四年(公元1093年)6月动工重修护国寺(就是如今的银川西塔)。但这次地震的强度并不大。公元1143年,西夏境内又发生强烈地震。震后,仁宗李仁孝立赈济法,下令按受灾的不同情况,减免租税。近500年来,关于地震的记载日趋详尽,而有记载的宁夏7级以上地震就有以下这些——
1561年07月25日,中宁7.5级地震。 “地裂涌黑黄沙水,压死监牧军千余户”;“压死军民无算”、“城舍倾十之八九,死人大半”……
1622年02月25日,固原北部7级地震。“星殒(陨)如雨”,周边城垣震塌7900余丈,房屋倒塌11800余间,死12000多人、16000余牲畜……
1709年10月14日,中卫南7.5级地震。“城墙倒660余丈,塌民舍2000余间,压毙居民甚多。”
1739年01月3日,银川—平罗之间8级地震。“地裂盈丈,热水涌溢,城垣、堤坝、房屋尽倒,死5万余人。”
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地震。为世界罕见,震中烈度高达12度,地震遗迹甚多,土壅塞河成湖几十处,灾害致死23万多人。
……
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8.82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据说当时远到北京上海甚至香港都有明显震感,而越南海防的钟表都因海原地震停摆。试想在当年地广人稀还普遍住土坯平房的西海固地区,一场地震竟然能导致近30万人死亡,可见其空前绝后。改变银川的1739年大地震, 虽然海原大地震不论从震级、伤亡人数还是时间上似乎都对现代宁夏人影响更大,但对银川市而言,影响最大的却是另一场地震——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这场地震直接改变了银川市的城市规划,地震后的银川规划也创造了如今的银川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雏形。
据史料记载:“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陡然地震,竞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又因天时寒冷房屋之中俱放烤火之具,房屋一倒顷刻四处火起,不惟扑救无人,抑且周围俱火无从扑救,直至五昼之后烟焰方熄。被压人民除当即刨出损伤末甚者救活外,其余兵民商客压死焚死者甚众。一应资财、衣帽、家具、什物俱已焚毁”。因此,由地震而引发的火灾、冻饿、无居等次生灾害是这次地特征之一。
这次由于地震造成的喷水冒沙现象,尤以平罗、宝丰、新渠一带最为严重。据史料记载:“宝丰、新渠并所属各营堡以及沿河户民一带,地震后裂开大窟,旋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以至六、七尺不等……,而满城一带地裂缝宽约数寸或一、二尺。地中涌泉直立丈余者不计其数,四散溢水深七、八以至丈余者不等……。自新渠而起二、三十里之外,越宝丰而至石咀子,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周回一、二百成一片冰海……”
清高宗川陕总督查郎阿、甘肃巡抚元展成的报禀(左图)记有:“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上黑水更甚,或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被溺被冻而死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郡城内抬埋之压死大小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余躯,此瓦砾之中存尸尚多”。因此,处在地震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在地震力的瞬时加荷作用下,产生了很高的水压,沿地裂缝喷涌出来,造成水患,灾民余存者依栖高阜,聊图苟活。喷水冒沙雍塞渠道、淹没村堡、毁坏农田,给灾民恢复生产带来困难,使灾情进一步扩大。现代的银川全图,上面星罗棋布的水系,很多都是那场地震形成的湖泊。这场地震对如今的银川有哪些影响?其实看看地图就明白了。
一、地震前,清政府原本在银川老城城东的现丽景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一个专供满族八旗士兵和家属居住的满城。但这场地震后,原满城被夷为平地,又被漫卷上岸的黄河水冲得啥都不剩。于是清廷重新在银川老城以西的平伏桥一带建起了一座新满城。这就是如今的银川新城。
二、明代到清初的银川城,原本面积要大得多。例如如今已经被拆毁的银川西门是在凤凰转盘,但最早以前,银川西门是在唐徕渠边上,唐徕渠一直是银川城的护城河。但因为这次地震震塌了银川各城门和城墙,为了节约成本,新修建的银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城墙都向里缩进了至少20丈,形成了后世的银川老城。
三、银川北部一直到平罗沙湖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很多都是那次地震造就的。据当时官员的描述,地震后银川平原山崩地裂,黄河水和地下水全涌上了岸。其实正值隆冬,河水迅速结冰,以至于黄河到贺兰山脚下的大片地区成了“千里冰原”。而这场地震造成的大面积土地塌陷,也为来年开春后这些冰原化水找到了好去处——变成了包括沙湖、爱依湖在内的。
老银川人应该记得,当时曾有种说法说银川是地震高发地区,不适宜建高层建筑。因此一直到90年代初,银川最高的三栋现代建筑分别是中山公园西门对面的宁夏科技馆、进出口公司和新市区的宁夏电视台大楼,都只有九层十层高的样子。印象中当年的“银川最高楼”宁夏电视台大楼,也就是现在西夏区的宁夏广播电台办公楼还被印在了小学生的作业本。
关于银川的昨日是苦难的也是辉煌的,在历史的今天她再次绽放出她的魅力,塞上江南,风华绝代的银川市,再次让我们这一代人记忆她,爱着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