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生最期待就是见到我---这个全校唯一带主科的年轻男老师,我所在的班级还好说,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有事没事找我聊天,甚至在作文上都有了研究我的案例。我承认自己业务能力并不强,但对于学生却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这种亲近感是与学习成绩无关,我们班的奖励体系涉及到每位学生,并且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够达成。相对于其他以成绩为核心的奖惩,我或许更丰富、更自由、更人性化一些。我觉得老师不一定非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来塑造严肃形象,建立情感上的共鸣才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老师,我宁愿在学校多填几份试卷也不想回家”说这话的学生这学期即将面临转学的风险,她的哥哥在前段时间转到了市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她也会离开这所学校吧?其实是有些不舍的,毕竟已经带了一年多,但如果能被家人长期陪伴,学校也就少了一位留守儿童。
“老师,要是哪天我们都走了,你会咋办?”、“老师,如果我不走的话,你能教我到六年级吗”、“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这些年我听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问题,甚至有别的班级学生送礼物时我和他们班主任一人一份,似乎我成了他们在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记忆。
我也时常反思,为什么其他老师也在努力建立与学生的关系而效果并没有我好呢?可能是我让他们看到了窗外的世界,每次培训回来我会迫不及待地向学生分享所见所闻,并且有可能的话还会带一些“特产”回来。
遗憾的是,本来说好去海边沙滩捡贝壳的,后来因为疫情原因导致三亚的颁奖、厦门的培训先后取消。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我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依靠,他们也相信老师说过的就一定会办到。
其实通过互联网也可以享受到各式各样的资源,但他们还缺少一种真实、持久的传播途径,那就是我始终对于教育怀有一份美好的期待,并且能从现实当中找到接近理想的突破口。
跟着我,就会见识到各种新鲜有趣的人或事。我可不想我的教育生涯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能折腾,也必须要有所创新,只要能为学生带来一丁点改变,自己辛苦点又能有什么关系,这本来就是教师的职责。
我时常在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难道除了基于成绩的学习互动,师生之间就没有其他方面的链接吗?我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及时分享读书、写作时的动态,自己先学起来,才能督促学生去学。让他们看看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有所收获。
上次查寝时与男生聊到了一位初中毕业生靠打工赚了很多钱的故事,听着比我的工资还要高不少,但其实我并不会羡慕,也并不会直接反驳他们的这种想法,而是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赚钱养家本就无可厚非,我倒希望他们能在平凡的工作当中有自己的坚守。
曾经的我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以为学生的梦想就应该是科学家、工程师这样高大上的职业,但被现实一次次打击之后,我也想开了,每个人或大或小的梦想,都在支撑着他们向前行走,伟大为好、平凡也罢,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回报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