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青少年与老师、家长人际关系状况

儿童青少年与老师、家长人际关系状况

作者: 邵真 | 来源:发表于2022-09-10 22:32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与老师的关系

1、尊师爱生是主流:中学师生关系的主流仍是“尊师爱生”。主要体现为老师对学生负责,学生敬重老师,听从教诲。但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师生之间较少有平等交往和民主对话,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2、期望老师善解人意:问卷让学生写出对老师的期望,有59%的同学写的是希望老师改善对学生态度,包括“多一点笑容”、“多与我们沟通”、“公正、善解人意”等,而对老师教学方面提希望的只占33%。

3、老师过于严厉:另据对12个班级的同学了解,认为班主任比较民主、能深入学生的只有1位班主任,其余均为严格或严厉型。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较少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积极体验,更多感受的是被约束、被控制,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显然不利。在此种隔膜的状态下,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很少求助于老师,老师作为“人生向导”的责任难以发挥。

4、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在对一所高中高一学生与老师交往调查中,乐于与老师交往的为23.5%,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的为62%,不敢与老师交往7%,不愿与老师打交道为8%。

5、希望老师能一视同仁:学生对师生关系反应较强烈的一点是有些老师不够公正,对同学不一视同仁,存有偏见和歧视。如成绩好的同学出了错可以包涵,成绩差的永远就是不好。考试时优生交头接耳叫作“对答案”,“差生”一出声就是“舞弊”。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老师从来不愿同我说话,因为我总是考不好。学习跟不上往往伴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的孤独无助,“差生”往往因此而变得无法逆转。

与家长的关系

总的来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因家庭背景、父母素养和家教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家长的教育反应大不相同。

认为父母关心方法不对:对在初二学生问卷调查中,能主动与父母交谈的12.5%,反映父母“对我十分关心”为36.5%,“对我关心,但方法不当”为39.5%,“父母对我不关心11.5%”。

亲子间矛盾突出:在初二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有17%是为亲子间的矛盾、对立而苦恼,主要包括:

1)成绩不好常遭父母排斥;

2)得不到父母关心(父母忙于赚钱或玩乐);

3)家境不好,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父母下岗,气不顺,常骂人;

4)父母离异带来的心理阴影。

1、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超过50%。

对高一、高一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父母理解自己的学生仅占43%,有57%表示自己不能被父母理解,其中有12%认为“根本不理解”。 正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被问及“你有苦恼和困惑会对谁讲”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同学”以38%的比例成为主要倾诉对象,另有6%选择了“老师”,剩下的32%竟表示“没有人”可以倾诉。

2、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的唠叨。

家长“唠叨”成了孩子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对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时,有55%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其余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沟通”,20%的学生选择了“专制”。学生们普遍反映,听到父母的唠叨后,情绪会消沉,压力会增大。

3、最想对父母说“别烦我”。

面对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隔阂,不少学生借此狠狠地发泄了心中的怨气:“别烦我 ”“少来管我 ”“我好累啊 ”“烦 ”“少说点吧,好烦啊 ”“让我自由地生活 ”“请别唠叨 ”“不要老问我考几分 ”“别管得太多”。在谈到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小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请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吧 ”,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在回答“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问题时,一名学生这样说:“总之我不会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抱太大的幻想,我要让他独立自主,而我可以做他的朋友,而不会给他施加压力。”同样,不少学生纷纷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完善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双方要多交流,父母应多给孩子帮助,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唠叨、呵斥和打骂。

4、孩子排除烦恼方法。

让人想不到:遇到烦恼时,如何将其及时排解出去,缓解心中的压力?回答这一问题时,只有38%的学生表示会“找人倾诉”,将近6成的孩子选择了“自我解决”的方式。其中有27%的学生表示遇到烦恼只会“闷在心里”,其他35%的学生会用各种方式自我排解烦恼。比如“发泄”、“尽量忘却”、“上网”、“打球”、“自己开导自己”、“写日记”、“吃东西”、“看恐怖小说刺激自己”、“想些开心的事”、“自言自语”、“找个没人的地方说出来”、“在无人之地大喊”、“将笔折断”等各种自创办法,其中“发泄”和“写日记”占得比例最大。可以看出,在这些孩子感到苦闷时,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孤立无助的感觉。

5、与父母冲突中四成选择妥协。

调查显示,与父母意见出现分歧、产生争执时,40%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妥协”。而最终以“父母妥协”收场的仅占14%。此外,选择“沟通交流”的占46%,还不到一半。

6、三成学生称自己有过轻生念头。

在107个被调查者中,竟然有29人有过轻生念头,其中有8人竟然经常产生这样的念头。两者相加表明,超过三成的孩子曾经在脑海里想到过自杀。

引发他们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有:“学习成绩不好”、“考试考不好”、“父母误解我”、“生活好没意思,压力太大”、“对自己太失望”等,可以看出学习是主要的压力。

令人奇怪的是,在回答为何有轻生念头时,只是很简单地说“烦”、“郁闷”、“空虚”、“活得太累”,甚至是“不高兴”。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孩子通常在回答父母是否理解自己时都予以否定,而在排除心中烦恼时通常选择“自我解决”的方式。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学生们对于自杀、死亡的看法也十分淡漠。

对于发生的学生轻生事件,认为其“很愚蠢”的只占31%,还有9%认为“难以想象”,竟有60%的学生表示对这种极端行为“可以理解”。

而在谈及对死亡的感受,只有22%的学生有恐惧感,还有30%充满好奇,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当被问及“父母跟你谈论过生与死的话题吗”,45%的学生表示“没有”,而在涉及到此话题的家庭中,42%的家长主要谈“生命的价值”,47%的家长主要谈“注意安全”,只有11%的家长告诉过孩子“你对家人的重要”。

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孩子对自杀的理解是“一种摆脱烦恼的方式”,并赞同“并未考虑到父母的感受”。

(22年度写作营第216篇2417字,累计328226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青少年与老师、家长人际关系状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fx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