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橙黄的朝阳走来,在黑暗的夜色疾驰。后座的两位姐姐安静下来,一位陷入沉思,一位陷入了沉睡。我像是充电过渡,大脑处于兴奋之中。
回想一天课程收获,我记住了几句话?
从盲目的爱走向智慧的爱。
家庭的序位,每个人需要呆在他属于的位置。
课程一开始,不太专业的主持有些拖沓,暖场舞~生活有爱,有你,有我……好像是首比较热门的歌,侄女的幼儿园表演过。
终于开场,徐老师先讲了爱,没有深入讨论什么是爱,而是通过一个案例讲解如何进行智慧的爱。
案例是这样的:
父亲缺席,妈妈生病,十来岁儿子照顾。通常母亲会夸孩子能干,是暖男。
但是,这样说并不对。这会让孩子不自觉走到父亲的位置,长期也会让父亲在这个家庭中缺失属于他的位置。
正确的做说法:谢谢你帮爸爸做的这一切,如果爸爸知道,他一定会感谢你的。
同样的情形,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孩子的心里带来不同的感受。方式一,让孩子变得沾沾自喜,最终会让爱错位。方式二,既让孩子得到了鼓励,又让每个人待在了原来的位置,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接着才让大家进行自我介绍,姓名,此次课程目的。分组,小组内部排序,谈前半部分的课程启发。
其实小组讨论环节收获比较大,碰撞才有火花。
上午最后老师讲了家庭就餐的座位顺序。先找到主位,再确定主人。讲到这里,我就想着家里就餐的位置,我想我一直占着主人的位置,当然其次是姐姐和姐夫。每次公婆端着碗,都是在沙发上吃。难怪公公总是说姐姐只是把他们当保姆。我想我现在也是了,看来得把主位还回去。
刚刚突然想到团队开会的座位。我应该要做好主位,还有拍照的时候也是。我们中国最讲究尊卑有序,是有它的道理的。
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下午先是暖场舞—无价之姐,然后是一段冥想。冥想的内容是自己在家中序位。
正式课程,三个案例演示。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上午也有一个案例演示,我还勇敢做了志愿者,扮演一家五口中的二女儿。
案例是想表达家庭排列的现象,展现一种真实的现象。将潜意识意识化。
我得到的启发是:我和母亲的序位错了,有时候我变成了母亲的闺蜜,有时候变成了母亲的母亲,潜意识还想争哥哥的位置。
下午老师带领演示之后,来到小组。我一直思考家庭的序位,去年是我和女儿靠的近,队友很远。现在是我拉着队友,近乎并排,时而梳理,女儿时而在我的前方,时而在队友的前方。我知道这是比较健康的序位。
在演示的环节,呈现的是我和队友比较紧密,之前比想象中连接更强。大概是这样吧,我比想象中更依附队友。
这是令我比较感动的地方。
当然下午有很多次泪目,其中有一位身材略显臃肿,皮肤白嫩,一身休闲朋克风。她架着眼镜,头颅四周的头发剃了,留下头顶部分,还挺长,扎成马尾,像男人,也像女人。
后来才得知,她在上海工作,爱人在北京工作,孩子给公婆带。现在辞职回来带孩子。在演示中得知她原来很小的时候没有了父母,母亲是自杀,听到这里真是让人心疼。
故作强悍的外表下包裹的是受伤的灵魂。
想起我前嫂子,在家排行老二,生下来就被寄养在舅舅在。跟父亲母亲疏远,乃至结婚后,她都叫不出公婆为爸爸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