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美军部署在太平洋前线的情报机构,也在发出“噪音”。
它们属于“噪音”信息里的第二类,那就是:
视角过于狭隘,缺少辅助验证的单一情报。
熟悉太平洋战争史的朋友都知道,美国曾经多次破译日本海军的密电,并凭借这项优势取得大胜。
像1942年著名的中途岛海战,美方取胜的关键,就是密码战。
不过,破译海军电报,和上面提到的“魔术”,并不是一回事。
日本海军用的密码系统,代号叫JN-25,比外务省用的“紫色密码”更复杂。
开战前夕,美国方面竭尽全力,也只能破译10%的内容。
这个10%,还不是说每十封电报就能译出一封,而是在一篇洋洋洒洒的电文里,能译出几十个不连续的单词。
要靠这样的效率,去判断日本海军的动向,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美国破译海军密码的部门,等级要比“魔术”情报低。
它就驻扎在珍珠港基地,直属于太平洋舰队,人手倒是还挺充裕。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只能破译10%的电报,价值是很有限的。
但是,负责珍珠港海军情报站的罗彻福特中校,却不这样想。
罗彻福特认为,日本人发送电报的位置和频率,跟电报的具体内容,其实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东京在短短一两天里,频繁向亚洲各地发报,那它要么是在下达调兵的命令,要么是在给出开战时间表。
如果太平洋上某个日本控制的岛屿,突然出现了大量无线电信号,那当地可能就来了一支庞大的舰队。
综合这些外部信息,加上10%的破译内容,是能推断出许多有价值的情报的。
而且,罗彻福特没有拖延症。
他的部门,效率比华盛顿的“魔术”要高得多。
如果能用好这个部门,也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信号”,防范日本的偷袭。
但是,罗彻福特的部门,也有它的缺陷。
这是一个纯技术单位,没有外勤人员,跟太平洋舰队的其他部门也没有互动。
在理想情况下,情报部门做出了判断,应该马上派人去核实。
罗彻福特说,太平洋某个小岛,可能出现了日本舰队。
那就派飞机或者巡逻舰去看一眼嘛!
如果是真的,就证实了情报分析的可靠性,还能顺带威慑对方。
如果不是真的,情报部门也能及时复盘,看看是哪里出了偏差。
但在1941年,所有这些验证程序,统统不存在。
比如,珍珠港事件之前两个星期,1941年11月25日,就出了这样一件事:罗彻福特的部门发现,在中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有一群日本小军舰正在接收电报。
这些军舰,跟偷袭珍珠港的行动其实没有关系。但罗彻福特怀疑,日本的主力航母,就跟在这些小军舰后面。
他把自己的推断,报告给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
金梅尔呢,倒是没有掉以轻心。
但他只是按照官僚程序,把罗彻福特的怀疑上报给了首都,接着就不管了。
这就埋下了一颗“雷”。
罗彻福特猜错日本航母的位置,并不是什么大事。
真正的问题是,美国从11月中旬开始,就找不到日本6艘大型航母的无线电信号了。
“航母去哪儿了”,这是金梅尔最关心的问题。
如果他的行动力足够强,就应该在罗彻福特提出怀疑之后,立即派飞机到马绍尔群岛做侦察。
证实了日本航母不在那里,就可以排除一个选项,进而推断出:
日本航母既然不在珍珠港西边的马绍尔群岛,那它们极有可能正在北方活动,应该加强北方海域的戒备。
事实上,日本的空袭部队,走的正是北线。
但是,金梅尔却没有行动。
他干等了一个星期,又去问罗彻福特:“找到日本航母的信号了吗?是不是在你说的马绍尔群岛?”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金梅尔居然笑了起来。
他调侃说:“连你都找不到它们,那说不定日本人就快开到夏威夷,包围珍珠港了!”
这个时候,距离空袭开始只剩5天了。
当然了,把责任都推给金梅尔的行动力,也有点不公平。
1941年时的无线电技术,还做不到100%精确。
罗彻福特捕捉到的信号,有不少属于误报。
他这个人警惕性又很强,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向金梅尔汇报,十次里只有两三次是完全准确的。
金梅尔觉得,这未免也太一惊一乍了,渐渐就不怎么重视他了。
不过,按照程序,金梅尔还是把罗彻福特的判断,上报给了美国海军作战部。
部长斯塔克上将,一开始也是兴致勃勃;
等到出了几回差错,他也开始上火了。
在斯塔克看来,罗彻福特和金梅尔,就是两个疑神疑鬼、成事不足的妄想症患者。
就算预测对了什么,多半也是蒙的。
他宁可相信时效性严重滞后的“魔术”情报,也不愿听两个下属的分析。
于是,机会又一次被错过了。
罗彻福特的困境,其实是许多新技术都会遭遇的。
新技术前途远大,但一开始准确率不高。
这个时候,管理者应该做的,是用辅助手段和部门间协作,去帮助它成长,就像今天调教AI。
金梅尔可以派出侦察机和侦察舰,去验证电讯情报的判断。
斯塔克可以向美国陆军和国务院求助,让他们派出驻外情报员,观察日军的动向,补充一手信息。
他甚至可以申请,把罗彻福特的部门和“魔术”情报打通,形成交叉验证。
但金梅尔和斯塔克,却因为挑剔准确率,把有价值的“信号”和“噪音”信息一起屏蔽掉了。
美国也由于这种短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三种“噪音”,那就是日本的情报欺骗。
从1941年3月到12月7日当天,日本派到华盛顿的两位特使,一共向美国提交了三份外交妥协方案,结结实实谈了9个月。
虽然美方对这场谈判,并不抱多高的期待,但还是觉得,自己不能对日本逼太紧,不能先开第一枪。
而这正中日本军方的下怀。
要知道,就连日本的两位谈判代表都不清楚,本国还有个偷袭珍珠港的计划。
在“魔术”电报里,它也完全看不出端倪。
于是,在三类“噪音”信息的干扰下,美国的情报系统陷入了麻痹状态。
珍珠港也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迎来了偷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