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就目前社会中常见的三种思维方式或心态进行分析和讨论,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此三种心态的情况和其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的方法,旨在提出问题并引发思考,为广泛存在的不平衡和高压心理状态的缓解尽一点绵薄之力。
1、过度内卷心态
假设情景:
一个在校学生,成绩一般。学生的家长在和同事朋友的交流中受到影响,认为应该给孩子报补习班,增加学业压力,让他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取得好成绩也符合老师的教学目标,于是老师和家长达成一致,对这个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给出了更多的功课来让他完成。
学生得到的信息就是,只要能学好,在学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与表扬。于是他就开始努力学习,缩减娱乐时间,调整生活习惯。通过在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提高之后,老师和父母发现这样的方式可行,学生成绩提高了,他们也获得了业绩和脸面,就继续按照同样的方式来要求学生。
这个循环不会停止——学生获得好成绩,就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好评,然后就得到重点培养,也就是更多的学业和更多的竞争;学生又获得好成绩,又有更多的功课出现:学课竞赛,保送重点都毫无疑问地落在这个学生的肩上(因为只有他能行)。随着学生不停地进步,给他负担的人不停地受益,他自己不停地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又迫使他继续深入学习,进入内卷的循环。
倘若他想要尝试别的同学的娱乐方式,立马就会受到批评,“辜负父母的期望”,“破坏同学心中的榜样”,“浪费学校的栽培”。于是,这个学生又被迫回到内卷的漩涡。最后,学生拿到了顶尖大学的文凭,步入了社会。由于社会的舆论普遍存在着“能者多劳”的说法,拿着高学历的文凭,就应该去做困难的工作;拿着顶尖的文凭,就要去挑最重的担。
虽然这些最困难的工作,对应着最高的报酬,然而这个学生却不能够去享受,因为他必须要呆在内卷漩涡里面继续创造价值,否则就会受到前文所述的打击,报酬的真正享受者是他身边的人,或者是给他施压的人。最后,在一张合照中,学生周围的人都露出了笑容,学生自己也露出了一种有些不真实的笑容。周围人的笑容是因为他们收到了学生的奋斗带来的好处,学生的笑容是出于场面的需要。学生无法在内卷的漩涡之中真正感到高兴,然而却不得不露出笑容,因为就连笑容也是施压者的一种要求。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内卷之中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无法排解压力,又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娱乐,于是就陷入抑郁,甚至严重的抑郁。
2、无所保留心态
假设情景:
一个家庭不完整的小孩,由于没有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作为心灵成长的沃土,他从小就面临着心灵的缺失,向外表现出敏感和脆弱的性格,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在学校的学习中,他明白了社会“按劳分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一般规律,懂得了要想得到,首先要付出的道理。于是他就开始创造价值,努力付出,希望让自己拥有和他人一样强大的内心。然而,由于他自身不具有与他人同等的心理积淀,所以他作出的付出,无法与别的同学相提并论,因此,在“公平”的竞争模式下,他和别人的差距还是会越来越大。
此外,按照“付出总是大于收获”这个一般规律,这个小孩原本的心理积淀将越来越少,空虚之感会越来越强。之后,在理性和感性思考的共同作用下,要想收获,还是必须要付出,这个小孩就进而采用一种无所保留的模式,希望用更多的付出,来换取所需要的回报。在社会之中,无所保留的付出常常面临毫无下限的剥削,即使有好心人给予平台,也是付出的平台,付出之所得,又会因为需要与团队成员分配而受到削减。这样,精力与体力逐渐耗尽,不可避免。
3、急功近利心态
假设情景:
一个研究员,为了达到某个课题的奖励,加班加点,超出指标完成远大于课题规定内容的工作量,在项目汇报时让领导不得不将奖励发放。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心态,即如果想要某种回报,就用急促的超量的付出来“夺取”此种回报。然而,在多数情况之下,这种加班加点的付出对此研究员造成的心理缺失或者疲劳无法用那些回报来得到完整的补充,从而迫使研究员再次采用同种方式来夺取别的“回报”,进而产生更大的不平衡,最终也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崩溃。
特别的,当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主体的心理扭曲之后,他将对其所见工作之外的所有想要的东西也采用这种模式,对其形成“价值压迫”而逼迫其就范。一种常见的例子就是PUA,即猎人看中猎物的价值之后,对其进行猛烈的“善意轰炸”,用超量多得多的“爱的付出”压迫其情感,而后逼其满足自己的愿望。然而,这些目标的回报带来的获得,远远无法弥补其空虚,最后主体将不可避免地逐渐从一个积极付出的辛勤工作者,变成一个面目狰狞的压迫者。
此三种心态可以发生递进,即一个优秀的学生,变成甘愿无私奉献的战士,然后变成一个黑恶的压迫者。然而这些过程的发生,都是源于最初的不平衡的,倾向于透支的心态。假如人不顾及自己的底线或者限度,在短时间内透支身体和灵魂,不进行休整和改变的话,就易出现此三种境况。最可悲的是,这三种心态常常都是社会允许甚至鼓励的方向,在所有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人们会引导愿意付出的人尽可能多的付出,而丝毫不顾其自身的感受。
在第一种情形下,若学生能够量力而行,放弃对于十分费力才能达到的分数的追求,任凭那些抱有过分期待的人的愿望落空;在第二种情形下,若小孩能够停止和他人作比较,仅仅和自己做纵向的比较,放弃对本不属于自己的优越感的追求;在第三种情形下,若研究员能够按照规定的指标完成项目,而放弃超额完成目标和透支健康的加班和熬夜。那么就能破解这样的不平衡和透支的漩涡。或者,如果施压的人能够考虑到下面的人所能承受的限度而放弃过多的施压,也能够避免这样的不平衡和透支的漩涡。长期来考虑,人在平衡的状态下工作和学习所能创造出的价值远远大于在短时间的透支中产生的价值总量。如果不平衡和透支的心态能够趋于平衡,所有的困境就会得到改善,所有人的状态都会变得更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