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晨,在一阵啾啾啾的鸟叫声中醒来,一看时间,6:10,一分不差。
每天6:30,我要在“妈妈写作成长营”分享。
时间掐得刚刚好。
其实,睡前并没有定闹钟,成长营的早晨分享也才开始第四天,并不足以形成生物钟。只不过昨晚彻底睡着前,我给自己进行了一次“催眠”,我告诉自己:明天早上6:10要记得起来准备分享,在这之前,可以放心睡觉。
重复三遍。
很神奇吧?其实一点也不。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对着自己、身边的人以及环境进行着催眠。
我拿着书、分享提纲和手机,蹑手蹑脚地来到阳台。
昨天徒步一下午,溯溪登山,所有人都尽情尽力了,这个时间全在美梦中。为了不影响他们睡觉,我不能开灯也不能在房间里说话,又不好意思穿着睡衣去找酒店工作人员另要一个空房间,阳台和洗手间之间,显然阳台是更好的选择。
一推开阳台的落地窗,一股凉风携带着雾气,在虫鸣鸟叫声中扑了个满怀。抬眼望去,小雨淅沥沥落在花枝树叶上,整个山头云蒸雾绕,白烟袅袅,疑是仙境。用力一吸,还能闻到泥土的清香。
静、净、菁,这三个字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安宁平和,清明洁净,妖娆丰茂。
大家都没有起床,于是这份大自然珍贵的馈赠就独属于我一人了。怀揣着这种犹如“一个孩子意外地单独得到一根棒棒糖”的惊喜,我开始了清晨分享。
分享完,带着满身潮湿的凉意回到房间,钻进被窝。言言翻滚着进入我的怀里,嘴里大声说着梦话“妈妈,你看,我真的可以走过来耶!”
我不禁一笑,又一个催眠。
2.
昨天,我们一行两家人四大四小来到了黄金沟。进沟不久,就遇到了一个深潭,只能靠索桥通行。
言言奔奔跳跳走在前面,毫不犹豫行云流水般独自快速地走过了索桥。
我跟在后面看得心惊胆战,无数次鼓起勇气,无奈脚底和地面如胶似漆,无论如何不愿离开。
老公回来接我,我心想,你也给不了我多少安全感呀,腿还是发软,抬不起脚。言言已经走过去很远,也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对岸,老公又只好“舍妻追女”去了。
情急之时,老公发现索桥下悠悠停着一只竹筏,急忙指挥我上竹筏,他和言言在对面拉我过去。
可是,不敢走索桥的我,又如何敢踏上那个晃悠悠看起来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竹筏呢?
幸好,是两家人一起出游,还有大人呢。
另一家的爸爸先上竹筏稳定,我紧跟着上去。几分钟的距离,我紧张万分,一秒三秋地过去了。一上岸,简直激动得不能自已,抱着岸边一块石头就像抱着自己的妈妈一样踏实。
孩子们来来回回玩了好多趟竹筏后,又继续往前走。
这一次我彻底傻眼了。
仍然是索桥通行,可是比第一个更长,关键是,足下只有一块薄薄窄窄的铁片,目测大约长40厘米,宽不到10厘米,厚度3-5毫米。更关键的是,即使是这种铁片,它也不是连着的,而是相隔很远才有一块。
有一股强烈地掉头回去的冲动在心间不停澎湃,久久不肯平息。
无奈,我是最后一个,其他大人和孩子们都已经过桥了。掉头回去要么一个人过第一个索桥要么一个人乘竹筏,对我来说都不是轻易之举。
更何况,前面诺诺和言言都在索桥对面殷殷相望,热切地喊着“妈妈,加油!”我知道,遇到一个恐高恐黑平衡感极差的妈妈,孩子们虽然屡屡无奈,但从未失望,从不放弃,她们比其他孩子更渴望看到妈妈突破自己,哪怕只是偶尔一次。
我安全地走过索桥,对她们的意义远大于我自己。
想到这里,脚下似乎有了些力量。
我深呼吸,再次给自己催眠:我一定能走过去。
当我的双脚终于再次安稳地踏上坚实的地面,诺诺大声说:“妈妈,我就知道你可以过来!”
战胜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催眠成功取代另一个催眠的过程。我们人的一生,从作为一个受精卵在妈妈肚子里成功着陆开始,每天都是活在各种不同的催眠当中。
“运动能力差”、“平衡性不好”、“走路慢”这些话从我很小就开始在耳边回荡,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进行催眠,如同一个又一个紧箍咒套在我的身上,束缚住我,使得我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毫无信心,也从来不敢尝试突破。
当我觉察到这些,就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进行反转催眠,以期突破层层束缚。有时候很快就能成功,有时候不管怎样都没有效果,我也并不着急,下次再试就好。
正如滴水穿石,只要我一直一直地给自己正向的催眠,总有一天,加在我身上的束缚会越来越少。
也正因为觉察到这些,就会有意识地尽量不对孩子进行“你不行”这种负面的催眠,尽量不用自己的标签给孩子的身心制造束缚。
我们都是催眠师3.
又走过一些索桥,听见前面传来大人孩子的惊呼声,我急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没有最惊险,只有更惊险。
横在眼前的,是长达几十米的钢丝。诺诺和爸爸正在一个男孩后面排队。
我和言言急忙从旁边的石头小路走到钢丝的另一头去接应他们。同行的另一家的爸爸也在,他一个劲跟我说,你两个孩子,虽然是女娃,胆子可都大得很。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催眠的结果?
诺诺和言言,从小在户外尽情地摸爬滚打,攀援跳跃,我从未曾说过一句“不行”、“不可以”,只是在旁边默默保护。
任何地形地势,她们都愿意去尝试,成功了我会和她们一起兴高采烈,失败了我会平和地拥抱她们,她们不需要鼓励都会想要再试一次。
这是生命天然的学习动力。
很多人禁止孩子攀爬,无非是担心脏和害怕受伤。其实,在每个生命内部,大自然都设定了一个自我保护装置,在没有外力干扰和破坏下,孩子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安全评估和行动。
很有名的一个实验是,视觉悬崖实验。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孩子天生有保护自己的本能。虽然他们的动作在大人看起来可能比较鲁莽和冲动,但是在自由玩耍的状态下,其实他们极少让自己受伤,一般是冲突或者大人突然地吼叫造成的惊吓让他们受伤。
孩子除了基因遗传自我们,在后天也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我们言传身教的影响。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不断对孩子进行着催眠。
父母就是这个世间影响最恒久最深远的催眠师,不断催眠着孩子的未来和人生。
每天都被“不行”、“不要”、“不可以”催眠的孩子,与每天都被“我们可以试试”、“你可以的”催眠的孩子,显然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4.
行至最后一个索桥,意外地有了绳网密密麻麻的保护。
也许开发景区的时候,想到经过前面几关的考验,游人已经得到足够的锻炼,在即将离开景区时,留一点温情的回忆吧。
言言走在我前面,小家伙对这种绳网已经熟悉得如履平地。她转过头来,伸着小小细长的手臂:“妈妈,你还怕不怕?怕的话我牵着你走。”
温暖,也会在催眠中滋长。
在养育这个对声音极其敏感的孩子时,一点点带有冷漠、粗暴、愤怒气息的声音,她都能敏感地捕捉住,并且反应强烈。因此,每每要在她面前开口,都不自觉地调整音量、音调和音频,务必听起来温柔、温暖和喜悦。
言言在日复一日这样的催眠中,也逐渐在自己身上滋养出温暖、温柔和喜悦来。
这个世界的未来,就由我们催眠出来的孩子构建。未来的世界是温暖、平和多一点,还是冷漠、粗暴多一点,就看我们现在的言行正在日日催眠的,是前者多一些,还是后者更多一些。
想想,做父母真的是责任重大的一件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