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读书的认知历史线路图:从无到有—读书可用可无—万般皆下物唯有读书高—读书无用—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经济。普通老百姓多少都会受当时读书认知浪潮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在读书与不读书、多读书少读书、读书有用与读书无用间摇摆不定,其中纠结最多的要数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没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有什么用?古时有诗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挖掘一个人的价值。
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
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
父亲说,一棵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者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
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如果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而从名人鼓励其后代也可出看出,读书与不读书还是有区别,起码有更多的路可选。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书中确实自有黄金屋,就看个人修行,能运用到哪个境界,整理一下,大概能看出读书分几个层次:
1.读书工具论:工作、生活日常需要
2.读书的功用论:读书得功名、读书变现、更多选择机会。
3.创新的燃料论:文化创新、悟道
读书顶个啥用?
每个时代都会有人对读书持消极态度。例如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个时代是否觉读书很重要很有用,要受到多方面影响,例如政策、时代价值观。
文革时期,因政策原因导致集体认为读书无用。《失落的一代》中提到:文革时代及上山下乡运动中教育停滞状态。升级考试取消了,教师威信日趋低下,这样,学生怎么会去勤奋读书,简直连课都不愿上了。特别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中学毕业后的命运截然分开,这就让人感觉到念书是没有用的。很快,“读书无用论”就在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中广泛流传开了,在城镇和在农村都一样。在城里,学生们很清楚,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对今后能否躲过下乡一关不会有任何影响;就算有幸留在城里,对分配给他们的工作也不会起任何作用,所以他们都无心向学。在农村,城镇年轻毕业生都被迫下乡来种地,而农民出身的初高中生也陆陆续续回乡了,眼见这些事实,人们自然不会看重读书了。
名人效应:新时代很多名人、大款、网红文化不高,但照样金满盆银满钵。最流行的论调是文化不高,最样事业有成,有的还名利双收。
读书有用?没用?个体最有发言权。个体在现实浪潮中浮沉,更能体验到春江的冷暖。每个人收获不同,有的认为读书没用,因没能很快变现,没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没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有的认为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读书让他们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读书更让他们赚到他们意想不到的美好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