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大学
当人们在排外的时候,是在排斥什么

当人们在排外的时候,是在排斥什么

作者: 果二 | 来源:发表于2016-11-29 23:44 被阅读73次

    微信链接:当人们在排外的时候,是在排斥什么

    昨天,某个微信群里有人讨论起了在研究生时小团体的存在,感觉自己被排外了。关于排外,我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

    01

    这里所说的排外,是指一个团体对一些和这个团体特征不太一样的个体的排斥。

    排外涉及到两种人。
    一种是已有圈子,这个圈子的人往往有共同的特点,显性的比如地域、学校,隐形的比如生活环境、价值观。
    另一种是还不具备这些特点的个体。当这个不具备这个特点的个体想要成为已有圈子里的一员时,排外发生了。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校中研究生阶段“土著”对“非土著”的排外。本科在这个高校研究生还在这个高校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土著”,本科不在这个高校而研究生在这个高校的学生通常被称为“非土著”。

    其实,排外不仅仅限于高校。大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到一个五线城市的小镇,都有类似的现象。“你们这些外地人怎么怎么样”的言语在网络上出现过很多次,这样一句话就把排外显露无疑。

    从世界的多元性和人渴望认同感的意义来说,排外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
    今天,我不想讨论它的好坏,熟悉我之前文章的人也了解,我一向不想以简单的好坏来看待一件事情。

    我想讨论的是,排外为何存在。

    02

    我以为,排外是源于人们内心对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强烈需求的冲突。

    对于已有圈子,这里已经形成了大家熟悉的格局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圈子可以一直相安无事,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圈子里的东西,每个人也都有一种因为自己在这个圈子而来带来的安全感

    而当有个体想要进入这个圈子时,问题来了。这是因为想进入这个圈子的个体不具备这个圈子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这个圈子人人熟悉的环境可能将面临改变。

    而改变,对于天性追求稳定的人们而言,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人们的生存是建立在安全感上,而安全感则来自于对环境的熟悉。
    纵观人类迁徙史,每一次迁徙都是因为面临生存压力,洪涝灾害、疾病饥饿,往往是迫于这些压力,才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
    如若环境中只有常力,改变是不会发生的。

    新个体的加入,意味着原有环境的格局将要改变。在资源并不充裕的时代,还面临着资源的重新分配。
    比如美国人会因为中国人挤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而排华,香港的同胞会因为大陆人去生孩子占用他们的医疗资源而排大陆,上海人因为外地人挤占了他们的生活空间而排外地人。
    所有这些排斥,都是因为自己在原有圈子里的所占有的空间发生变化,圈子的资源分配发生变化,人们潜意识里感觉到自己的安全感被侵犯了。

    03

    而对于将要融入已有圈子的个体,他们关注更多的不是已有圈子的格局,而是想要被这个已有圈子认同

    然而,认同是需要共性的基础。
    一开始就不是这个圈子的,这个最大的共性不具备,个体将要面临的融入过程,必将是长且阻的。

    不在这个已有的圈子,之前的生活环境与之具有相当的差异。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塑造是惊人的,我们所形成的看问题角度、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于是个体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已有圈子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一方面会让个体的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会让已有圈子对新个体的接纳程度降低。

    个体渴望被认同,可已有圈子偏偏不认同,得不到认同,久而久之,个体便会感觉到排斥。

    所以,高校土著有自己的圈子,他们有共同熟悉的话题,他们喜欢一个圈子自己玩。
    所以,第一代移民在国外,无论多久,都感觉不到亲切,只有从第二代第三代才真正融入。

    04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面前,人显得有些固执,总希望守着已有的东西,坚持自己已有的看法。
    然而,正是因为新的事物带来一些未知和改变,这个世界才变得有趣。
    所以,我们一边学习如何去接受新的事物,
    去接纳他人,
    去看看更多彩的世界,
    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一边和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和舒适感需求作斗争。

    人类天生的狭隘,我们无从选择。
    但幸好,除了天生的狭隘,
    我们还可以选择大度一点,包容一点,不那么固执,
    去接纳更多的不同,
    去认识更有趣的多元,
    去触摸更丰富的世界。

    公众号二维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人们在排外的时候,是在排斥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mz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