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入学最令家长不放心的是孩子不会洗碗、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不会妥善管理自己的物品……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做了一个现场调查,全班50名同学中,在家经常做力所能及家务活的只有6名同学,占12%,偶尔做家务的有20名同学,占40%,剩下的都是从来不做家务活的,有同学甚至连袜子都没洗过,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多数家长认为做家务不是孩子的责任。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只要做好作业就行;做家务是家长的责任,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能代劳的尽可能的代劳。这种教育理念使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别人为他负重前行的安逸生活,面对一些责任不但不主动承担,反而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心理会变得狭窄、阴暗,透不进阳光。上届有个同学,在校园文明周活动中,学校倡导师生践行“弯弯腰”活动,要求全校师生在校园看见纸屑、果皮等垃圾时,及时弯腰捡起来。大家都积极参与,主动捡拾垃圾,一周下来乱扔垃圾的同学明显减少,校园文明前进了一大步。而他在经过一个塑料瓶时不但没捡,还踢了一脚,班主任问他时,他理直气壮地说:“又不是我扔的,凭啥让我捡?”在一次班会中他义愤填膺地说:“教职工宿舍楼是老师住,凭什么让学生打扫楼道卫生,教师是干啥吃的?”
二是部分家长认为我家孩子不需要做家务。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 ,这些孩子的父母丢下老人和孩子远走他乡,就是因为他们在农村穷怕了,也苦怕了,想通过努力改变家庭生活现状。所以他们拼命地挣钱,尽量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任何的苦和累。孩子在家衣食无忧,生活琐事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人专门照顾,无需亲力亲为,导致没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我的学生盼就是这种情况,她每周带五双袜子,每天洗完脚把脏袜子塞进一个塑料袋,第二天穿一双干净的,周五回家了,奶奶把她一周积攒的臭袜子全洗了。去年她奶奶生病住院了,她周末居然没有洗头洗衣服,还带着上周的脏袜子开始新的一周生活。
三是现在的孩子生在互联网时代,生活被手机、电脑、游戏、快手等数字科技包围着,课余时间没有闲暇参与做家务,没有“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体验,就不懂“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我们都是寄宿制学校,周内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了周末,多数学生除了写作业,其他的时间都用来看电视、玩手机,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刺激与快乐之中,根本不愿意“食人间烟火”,也无从了解“人间疾苦”。前几日,我小姑子帮扶的一个精准扶贫户,是个单亲家庭,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他是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现在上九年级,按理来说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却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爷爷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养了四头牛,补贴了两万块钱,他一夜看快手,刷穿云箭,刷掉了一万七千块,把爷爷气得住进了医院,他却弱弱地说了一句:“至于吗?”
这样看来,家庭事务不让孩子动手参与,不见得是好事。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实上,家长有时候“懒”一点点,让孩子帮忙扫扫地,抹抹桌子,刷刷盘子洗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浪费不了多少时间,又能形成自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明确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有义务分担家庭事务,到学校以至以后到单位做事情也就不会挑三拣四,拈轻怕重了;更主要的是有过劳动的艰辛,就会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有意识地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懂的理解和尊重。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说:
“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终有他们需要到达的彼岸。父母只是孩子前半生的陪跑人 。 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 的事情,练就孩子一双勤劳能干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