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着满架子的书,不禁会问: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这么多的书?
也许许多人会跟我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优秀;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可是在书的世界里,我却发现,书让我变得孤独,书让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加困惑,书也让我变得更加的多愁善感。
依稀还记得在我小的时侯,我捧着一本作文大全,把里面的故事一个一个的都读完了,那也许是我第一次对书本有了情感。后来在垃圾堆里捡到里一本旧书叫《寻找航标的季节》,里面记载了三个还是几个少年儿童的故事,书我是认认真真看完了的,不得不说那本书多少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我又说不上来具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再后来,就到了高中,其实就算到了高中,我也还不是喜欢读书,甚至因为自己常常写错别字,而比较排斥语文这门课程。不过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挺好,她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得出她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未来,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每个星期的两节作文课,她会隔一个星期就为我们阅读一些名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给我们阅读《老人与海》的故事了(多年后,我也买了这本书。)她虽没有让我对阅读产生更浓烈的兴趣,但是,她读过的一些故事对我在之后喜欢上阅读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自己不喜欢阅读,在高中的阶段还是陆续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莫泊桑的《一生》,《狼回家的路》(这三本书是看完了的),高中毕业后,还读了巴金的《家》,现在能记住的也就这几本书了(记得好像还有韩寒的《三重门》)。对于《家》这本书,我到现在都不记得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只知道我读过这本书。在这个阶段读书,大多数时候,仅仅是觉得应该读几本书,其实对于读书本还没有真正的产生兴趣。
直到大学的时候,许多的问题开始困惑着我,我选择过逃避,于是整日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但逃避并没有使我摆脱内心的困惑和痛苦,于是有一天,我依旧逃课,却是去了图书馆。现在想起来,那时去图书馆或许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也仅仅是为了寻求另一种方式的逃避。
也许是对高中生活的一种怀念和追忆吧,我在大学图书馆里,一开始只看《大学语文》,我们专业的语文课直到大三才开,开始找《大学语文》看时,我还不知道我们专业还会在大三的时候开语文课。《大学语文》有许多个版本,我就一个版本接一个版本的翻看着,把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读了一遍,甚至还包括平时我跟讨厌的散文,至今我还记得那么几个故事,例如《天葬》《我的疯娘》《苦命琴弦》《十八岁出门远行》……其中我列出来的这几个故事当时在我的心中产生极大的震撼。也许也就是这几个故事,对我之后的人生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从这几个故事中,我开始意识到,人不再是一个“平面”的东西。
看完了《大学语文》我所能接触到的版本,然后,在无意中我发现了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于是它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在断断续续看完《前汉演义》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是那么的无知,那么的浅薄,倒不是《前汉演义》有多么博学深奥,而是那段历史在我看来,它竟一下子让我认识了许多我从未听过的人(就算听过也无法在脑子里形成印象),比如李斯,比如赵高,比如章邯,比如曹参、周勃等等许多人,许多人现在已经是不记得了,但是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发誓要把这一个系列的书都看完。当然,在大学时候,还阅读过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书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改变了我。之后,我才渐渐喜欢上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啃完一部像《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这样的一本大部头对我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看书我也不再以一本书的薄厚来衡量我要不要读,只要是我喜欢的书,我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有时间,有心情的时候,就一个人默默的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
其实,到目前,我读过的书并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也没有给我带来我能力之外的更多财富,也没有让我变得比我身边的人看起来更高一个层次。而且,到现在,至少到现在,我读过的书只是不断的在给我创造更多的困惑,但它们也给我在思想层面解决了许多的困惑。
还有,读过的书似乎还让我变得阴郁严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起工作的同事,特别是女同事会跟我说,我这个人看起来很“可怕”,我理解的是她们觉得我太过冷酷阴郁,不容易跟我接近。可是她们愿意跟我这样说,也说明了我其实并不像她们所想的那样严肃或有脾气,相反,在生活中,我都不怎么会生气或者恼怒,更不是一个容易斤斤计较的人。而男同事则会跟我说,我这个人很自律,听到这,我就更纳闷了,我一样的跟他们玩游戏,一样的加班,迟到,甚至,我比他们其中许多人都要不自律,我其实更爱自由。我的阅读都只是在我有兴致的时候才开始。
而我感觉到的却是我这个人越来越变得孤僻了。
不得不说的是我身边的人几本都没有阅读的习惯,每当我想要跟一个人聊聊我在书中得到的乐趣的时候,我其实找不到一个可以分享的人。之前我也许会在一个朋友面前高谈阔论,强行给他灌输我在书中获得的快乐,后来,这样的事也渐渐的少了,直到现在我不在跟人分享我阅读到的任何东西。我还遇着过一个似乎很懂历史的人,他能精准的把许多中国皇帝的名字和事迹讲给我听,有些皇帝,我甚至都不记得了,我以为他也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以为我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很快,当我们把某一个历史人物往更深的层次去聊的时候,他却变得执拗蛮横,完全没有可以要讨论的东西。后来我才发现,他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从百度里来的,他能把一个皇帝或者一个历史名人的光辉事迹说的头头是道,但说起这个人不为人广知的一面的时候,他要么说不可能,要么就是被动的接受我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他能反驳我的,只有百度上被列出来的那些“光辉事迹”。我甚至能把他说的这些“光辉的事迹”反驳得一无是处。一开始我对这样的讨论还抱有一些自豪,后来我就觉得没意思了,因为,我知道,其实我也是片面的,激进的,跟一个盲目的人聊一些开放的话题,只会让我变得更加的片面和激进。我比他其实也只是多了一个维度来看待人物罢了。
就这样,我更不会与任何人讨论任何需要阅读才能拥有的话题了。而在生活中,其实我的生活技能很糟糕,我虽然完网络手游,但是跟朋友或同事们玩起来时,他们嘴里喊出来的那一个个新词,一个个网络用语都是我无法理解和认同的。我也看时尚的精彩的电影,可是当我跟身边的人聊起电影时,他们用一个词就能把一个角色盖棺定论的能力让我觉得自惭形秽。我能与人沟通的话语似乎变得越来越少,我也渐渐的发现,我对一个人的评价与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存在着天壤之别。我开始讨厌成功学,讨厌人们口口声声传颂的英雄,更讨厌人们在痛苦中过度渲染出来的“幸福生活”。
当有人不断的在我面前重复着“我要是有钱,我就不上班了”“我要是有钱,我也要像某某一样养几个小三”“我要是有钱,我也要买几套房子放着”“我要是有钱,我还要这破车干嘛”“我要是有钱……”,每当这时候,其实我的心好似刀绞一般的难受。我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般的难受,我只能归咎于“我太孤独了”。
我一直都想弄清楚,我读过的这些书究竟给我灌输了怎样的价值观,我似乎很明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似乎又不太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我常常怀疑我与这个世界是背道而驰的,比如,我想安慰一个失恋的女孩,我告诉她不要把快乐和幸福压在男人的身上,而是要勇敢的去追寻并捍卫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不要被动的等待幸福或者快乐降临到自己身上,而我的话说出口后却安慰不了她,她只是说我无知单纯。当我想提醒一个即将走向堕落的人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积极面对生活,他只会给我列举一大堆别人成功的案例和先决条件,且列举出一堆他什么都不占的绝望的“现实”,他也说我无知单纯。
究竟是我太无知单纯了。我也不在试图安慰任何人,鼓励任何人。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埋怨,而他们的愤怒与埋怨却只需一点小小的甜头就可以暂时的藏匿起来,等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藏匿的愤怒与埋怨又会加倍的爆发出来,然后又等着“理所当然”会到来的“甜头”。而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愤怒与埋怨,但我的愤怒与埋冤似乎并不是一点“甜头”就能冲刷或埋没的,其实,我也不知该如何才能化解自己内心的愤怒与埋怨,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愤怒与埋怨究竟来自何方。我只知道,当我埋头于书本中时,我内心所有的愤怒于埋冤也会暂时的消失,当我埋头于书本中时,我所有的孤独与不安也消失不见了,我对生活所有的困惑也暂时的不在困扰我了,当我埋头于书本中时,那种感觉,真的可以让我完全不在乎这个世界,乃至我自己。我还是从书本中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与埋怨,我从没让我的愤怒和埋怨升级。
我读书并不快,一个小时也就十来页的速度,而且我也不能持续的阅读上多个小时,一般读上一个小时的书,我就要站起来做点其他的事,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又会把我刚刚读到的内容再回顾一遍。然而看着眼前这满架子的书,真不敢相信,自己竟就读过这么多书了。
可是书并没有改变我什么,它既没有教会我赚钱的本事,也没有告诉我成功的秘诀,更没有给我带来比别人更多的快乐。此时,我只觉得我十分的依赖于它们,依赖于它们能让我忘记现实,忘记我在别人眼中的无知与单纯。
我确信,这不是逃避,而是寻觅与探索。寻觅我眼中真正的现实,探索我渴望的真理与纯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