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2岁了,进入语言快速发育期。她现在能很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场景,她经常会用新奇的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又觉得生动有趣,常常让我感叹:家有小小“语言家”。
前段时间女儿住在农村外婆家。她一大早起床往院子外面跑,一个人站在那里,嘴里咿咿呀呀地唱着不知道什么词的歌。我喊了好几次让她回来吃饭,她都无动于衷。我走过去蹲下来问她:“灿灿,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给小鸟唱歌!”她抬头指着头顶的树枝,刚给我说过,又投入地继续唱下去。我下意识地抬头一看,院子门前的一棵核桃树和石榴树上,零落地挂着一些残余的叶子,有几只小鸟站在树干上,在初冬清冷的空气里啁啾叫着,和着女儿奶声奶气的童声,在宁静空阔的巷子里,格外清脆。
晚上睡觉前,我端来一盆温水要给她给洗脚。我刚一转身去拿毛巾,她已经坐在凳子上,两只小脚丫在水盆里来回摆动,开心地在水面划来划去,还嘻嘻笑着朝我说道:“妈妈,你看,我的脚在游泳!”我本来还生气她把洗脚水溅得满地都是,听她说“脚在游泳”,又觉得生动形象。
回到城里后的一天,我和她路过小区路边的绿化带,看到银杏树叶子变得金黄,纷纷落下来,旁边的梨树叶子已经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女儿指着树说:“妈妈,树叶生病了!它为什么生病呀?"
我给她解释:“冬天太冷了,树叶就变黄了。”
“树没有衣服穿!就生病了!那树妈妈呢?"她知道小宝宝一生病了就要找妈妈。
我蹲下来,指着旁边比较大棵的树:“这棵树就是树妈妈,树妈妈也没穿衣服,也生病了。“
“那树爸爸呢?树奶奶呢?”女儿的问题层出不穷,俨然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有。她还会把黑白色的小狗叫做“熊猫小狗”,会对亭子啊路边的校车说“校车睡觉了”,会假装吃掉我的胳膊,让我“去超市买一个胳膊”,还会说“这是爸爸、妈妈,咱们一家人的家”。
周国平说,幼儿语言富于原创性,是原生态的精神想象,奇妙无比,在生命的以后阶段绝不可能重现。她们这种原生态的语言,尚未被成人世界的思维和功利同化,没有被社会和语言规则的束缚,显得格外活波、清新。不经意间蹦出来的一句话,细思都看堪称“语言家”。作为家长,多一点耐心给她们回应、互动,呵护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