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了,这两周熹妹上学总是迟到,基本上都是卡点到幼儿园。我每天都难免唠叨她两句:你要早一点起床,吃饭快一点,不然我们又要迟到。
昨天早上,顺手关了闹钟后的我又睡得迷迷糊糊的。熹妹却开始喊我:“妈妈起床了,我要起床。”我们又赖了一会床,慢慢起来了。一通收拾后,到了幼儿园,略早了五六分钟。
其实,每次在唠叨孩子的时候,我心里也知道:他的这些小毛病、坏习惯,无非是模仿我们大人。人是环境动物,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更何况小孩子。
我对熹妹身上的小毛病很不满意,时不时会唠叨她:喜欢赖床,晚上总是玩到很晚,玩具到处扔,做事情拖拉,不爱运动,以前还爱看书,现在也不爱看书了,做什么事也坚持不久。
但是,只要简单想一想,就会发现她的这些小毛病都是从我们这里复制过去的。我们大人的生活习惯就是熬夜赖床,她必然会受到我们影响。我的包包到处放,书柜也很少收拾,她自然而然也没想过去整理玩具。做事拖拉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大人常常因为看手机而忽略了她的呼唤和邀请。至于运动,每天累到不想运动。以前我们还在床上读一读睡前故事,现在这个环节也省了,她也愈发的不爱看书了。所谓的没有恒心、难以坚持,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总忘了提醒她。毕竟她是一个小孩子,做事情主要凭兴趣,而不是靠意愿。如果家长能够多督促多提醒,完全可以坚持下来的。

如此简单分析就会发现,这是教育孩子中的一个巨大矛盾:到底是鸡孩子容易还是鸡自己容易?到底是孩子问题多、朽木不可雕,还是家长没用心、不负责、推脱责任?如果我们想偷懒、当一只飞不起来的老鸟,那又有什么资格要求这只蛋飞得又高又远呢?
在谈熹妹的问题时,倒是简单明了。毕竟她小,问题很表面,情况也很简单,回溯起来也很清晰。但大孩子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我认识一个学生,高三,他就是一只米虫。谈到他的问题,妈妈痛心疾首。因为他没有任何目标,没有任何动力。逃避学习,上课看小说,考试交白卷。中考没考上,就靠爸妈花钱给他买了一个名额。在学校根本不学,全靠私人辅导苦苦支撑。妈妈周末全程陪同,每个月的补课费好几千,但他依然只考了200分不到。
妈妈告诉我:我已经尽力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我已经绝望了,无能为力了。
父母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而这个结果却这么的让人失望。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因为孩子本身就是一块朽木?是因为父母运气不好?其实仔细回溯也能找到原因。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成绩不好?是因为他混吃等死的状态。为什么变得混吃等死?是因为家人全面包干、无底线的宠溺他。为什么要全面包干,无底线的宠溺他?是因为爱他,是因为希望他快乐幸福呀。
这一个循环走下来,孩子实现快乐幸福了吗?虽然他衣食无忧、不愁生活费,但他生无可恋、内心迷茫、前途渺茫,现在和未来都未见得会快乐。
这种让人失望的结果是父母期待的吗?当然不是。父母本来只想着做第1步:宠着他,结果导致了他第2步的懒惰;本来想将就他第2步的懒惰,又导致了他第3步的逃避;为了帮他解决逃避的恶果,又带来他第4步万事依赖的心态。慢慢的,孩子变得生无可恋,混吃等死。
就这样一步一步从美好走向失望。似乎每一步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都只是解决了当时的小问题,却埋下了长久的大问题。父母的这种爱,对孩子而言更像是饮鸩止渴。虽然当下免于渴死,却一点一点的慢慢投毒,终将带来严重后果。
对大孩子而言,这个成长周期很长,这个变异曲线很复杂。但我们仔细回溯会发现:最终问题依然在父母。这种不正确的、缺乏长远规划的、以爱为名义的行为,一步一步的毁了这个孩子。这种行为有强烈的麻痹性,短期内的和谐美好掩盖了其深藏的毒性。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错误的方式最终害了孩子。问题的根源不是孩子本身,依然是“我”。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极大影响,就像一个复印件。父母是孩子的导师,孩子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速度,都受到导师的直接影响。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子女教育的时候,不管是小毛病还是大问题,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只可惜,有的家长不愿意面对真正的根源问题,一味的指责孩子,把锅都甩给孩子。毕竟,鸡娃比鸡自己容易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