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民阅读深入生活,培养“国图文化客厅”会员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无处不在”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国图文化客厅”正式开启共读小组活动,现以小组为单位,对第一期活动进行排期,欢迎大家挑选自己心仪的小组加入。
本期共读活动分为6个小组,每组有自己的主题,各设两位组长,组长需起到带头作用,监督好组员平日的阅读工作,协调、安排好小组成员的阅读时间,鼓励小组成员在“国图文化客厅”开展活动。期间,客厅还将集中开展1-2次“厅集体”共读,以分享和检验各小组日常阅读成长情况。
读书在当下,莫负好时光。
让我们在阅读这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中,长见识、树理想、悟生活、知人生。
注:
■每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0人,依照报名先后顺序成组。当所报小组人满后,会有工作人员联络沟通后续事宜;
■组长还可指定1名会员作为助手;
■以下排期表中,各组长所推荐的共读书籍仅供参考,小组成员也可在组内商议、推选出其他书籍作为共读内容。
第一组:经济管理组
第二组:家庭教育组
第三组:医学人文组
第四组:文学阅读组
第五组:投资・管理组
第六组:历史・科普组
前天晚上读书群里发布了活动安排与要求,第二天清晨一早看到了接龙,于是赶紧报名占坑,我首选第二组家庭教育组,退而求其次的又选择了第四组文学阅读组,并且特别注明服从调剂。
一个小时后四组组长便要求加好友,拉群建组。唉,不是第一志愿,心中没有太多喜悦,反倒是有种失落感,有种错失我爱的感觉。一会这个群就已经40多人了,我心的话,不是满20人就可以了吗?干嘛聚这么多人?
组长做事到很雷厉风行,马上确定阅读书目,然后征求大家意见,一半人通过就确定共读《棋王》这本书。而且还有作业,如下:
经确认正式开始后的共读书籍,需要会员们每天在群里发布个人阅读感触,作为一项每日心得作业发布到群里,以便群友们共同学习和互相激励(可以是和当期书籍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等形式皆可。于每晚24点前发到群里,作为每人每日打卡记录,优秀内容后续会作为阅读资料记录留存)
然后又给大家打了个样,我天太吓人了,那笔下的文字,我只配读读,还不一定能读懂,感觉自己和个小学生一样。也罢全当学习了。
领读人原创书评一篇:
第11遍阅读《棋王》后的痴语
作者:(笔名:邢正中)
从读者的角度想,
阿城最重要的作品,
非《棋王》莫属。
从阿城的角度猜,
好像,也该是。
无非再加上“之一”。
在国图,
可以找到这位传奇作家
多年来的各类资料。
翻阅这些资料,
会发现,
就算以网络时代的标准来看,
阿城在1984年《棋王》发表后
的火箭式逆袭和遁世般洒脱,
也还是显得那么惊艳与罕见。
这让人不由自主地会将小说里描写的
苦难年代和作者后来的真实境遇相比照。
阿城的人生,
也因这比照,
看上去更具诗意性与电影感。
原来,
作者在小说之外,
一直用实际行动书写着:
不囿于苦乐,
才终于让人更像人。
尽管,
苦难撒泼时那么疼,
喜乐窜袭间那么烈。
着迷于各种艺术和技术的人——尤其是那些潜心“搞艺术的”或者“把技术做成艺术”的人,似乎在多数时间里都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其实太正常。艺术世界讲究的是意境,是诗意,是大自由,是大美。但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里显然不多见。很多时候,可能得使劲儿找,才能发现蛛丝马迹——除非是罗丹那样擅长发现美的艺术家。大多数人的生活——特别是大多数真正喜欢艺术的,因物质和群体及理想间的残酷纠缠关系,必然会导致所遇、所处、所见常是束缚,是侵袭,是很难和美沾边儿的具象化的琐碎生活。
因此各种烦压苦闷,必会随之而起。
正如阿城借《棋王》里画家的嘴说:
“生活太具体了,幸亏我会画画。”
让棋呆子说:“何以解忧,唯有下棋。我迷下棋,
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待在棋里舒服。”
(写到这,让我想到,其实好莱坞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在监狱里播放音乐的片段,也有此意。甚至整部影片和《棋王》也有某种相似性。只是,原作者斯蒂芬·金和导演弗兰克将人生中的烦压更加多元化的艺术性放大,成了西洋监狱版。)
再说回《棋王》。
虽然,
小说里也表达出阿城对艺术的疑惑:
“电影这种东西,灯一亮就全醒了,图了个什么?”
可即便如此,
还是能从文字中,
感受到一种难以自拔的陶醉感。
小说结尾,
更是替所有“搞艺术的”
以及各领域不想混日子的人士们说出了心声: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
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今来古往中,
不管是风云际会之日,
还是苦难迷茫之时,
人类其实只有服饰发型的变化,
没有内在本质的区别。
无非是在被动主动间,
见证并参与着
不同时空里各类事件的循环往复。
简单来说,
这循环往复就是:
顺境乐人,也常害人;逆境伤人,也常救人;
天地生人,也总杀人。
试问,
四方上下内,
那些洒脱自在之人,有几个总活在顺遂中?
还不是,
他们坚定的知道,
即使所遇再逆,
也会让自己一直待在哪儿
——遇到什么也不挪窝儿。
一直待在哪儿,
就会成为哪儿的一部分。
这个理儿,棋呆子王一生最懂。
似乎,这也对大多数人有用。
只是千百年来,
常用、善用、愿用的人,不多。
《棋王》这部小说,
可以说是小中见大,寓意深远。
表面上看,
全文主要是象棋高手王一生的几个下棋故事,
可情节里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尤其难得的是,阿城用平实易读的文字,
写出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几千年来
都在或隐或显中传承着的古风内涵。
大抵谁写出了《棋王》式的作品,
或者,
在其他领域创造出某种顶尖的光芒,
谁的人生都会立即成为传奇小说。
里边裹挟的那些讨厌的苦难,
也会随即秒变为各种“金句”之母
——最近的例子非董宇辉莫属。
似乎这些爆红的俗套,
古今中外,一直都没变过。
可阿城的版本,总能品出异处。
如果说,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激扬抗争的美学,
老舍先生的文字是深剖苦难的美学,
那么阿城的文字,应是超世乐观的美学!
——极深广、不缥缈、超实用的乐观美学!
虽说,
这些词儿可能听着有些过,但我深感如是。
尤其,
在11遍阅读《棋王》之后……
邢新领读小说《棋王》开篇推荐词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识。
我是邢新,
一个常年在国图自学文学的写作者。
感谢国图不仅助我实现作家之梦,
还让我荣幸成为“国图文化客厅”第一批的领读人。
感谢国图文化客厅的各位老师,
感谢大家的到来。
今天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部非常值得
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
——《棋王》。
《棋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阿城,
一位被王朔、莫言、陈丹青、梁文道等
名人都极力称赞过的传奇作家。
网上关于他的各类传说也是数不胜数。
在此我就不展开去聊了,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搜索一下。
《棋王》这部小说,
于1984年7月刊发在《上海文学》杂志上。
一经发表,便震惊两岸三地,
更被著名导演徐克看中,拍成了同名电影。
虽然电影中一些观点我不太认同,
但这也代表了一个特殊视角,
也算是一个香港人
所理解或者说误解的《棋王》。
这部小说虽然从问世至今已经39年了,
但这是一部可以常看常新
能够超越时代的小说
——一部在逆境中展现积极心态
且催人奋进的小说。
在小说描写的那个时代背景下,
在处处充斥着各类无奈的事实中,
作者表达出了罕见的乐观心态
和难得的进取精神。
今天这个领读会,
我除了会领读《棋王》这部小说的
部分经典章节,
还会和大家聊到小说里几个特别之处:
比如,
作者以“我”表达出的三个超脱乐观之处,
“棋呆子”王一生的三个超脱乐观之处,
以及
面对逆境,
其他人身上抹不去的时代烙印。
(王一生父亲酒后吐真言、棋呆子同学的父亲说他桀骜不驯、书记索要东西,倪斌很乐意配合、剧场睡觉时其他人说王一生真是呆子)
另外,
我还总结了这部小说的几个特别点,
和大家交流分享:
比如,《棋王》里
最感人的几个情节。
(王一生妈妈做的手工牙刷棋子、王一生不让走后门、王一生赢棋后喊妈的情节等。)
最搞笑的几个情节。
(棋呆子下棋被贼利用被抓,倪斌的穿着和话语方式。画家担心丢画而收了画作等)
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几个情节。
(棋呆子躲他妹妹,隐藏的高手捡烂纸的老头、棋呆子错过比赛,和九人一起下棋、画家酒后闷头大睡等。)
几处隐藏的有深意的情节
(比如棋呆子的妹妹火车站送他故意躲着、我说野狼似的转悠一年,还是走吧、不用找刷夜的地方)
几处描写刻画最具诗意的句子。
(任凭站台上千万人话别、早早升起的月亮渐渐亮了、众人河边洗澡后对黄昏景致的描写等)
在领读会的后半程,
我还会和大家就小说情节互动交流,
请想发言的朋友们谈谈读后感,
以便大家共受作品启发,同获艺术滋养。
总之,
《棋王》是一部
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小说,
尤其,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需要“疗伤心理、
调整心态”的后疫情时代。
——领读人邢新开篇推荐词。
邢新,笔名邢正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者、榕树下文学网签约作者、中国健身健美队主教练助理。常年在国家图书馆自学文学,2007年开始创作小说;2012年在榕树下文学网发表30万字长篇小说《安逸都市》;2021年在文学杂志《岁月》发表代表作《老板的故事》,入围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并被国家图书馆收录;2022年两篇文章入选纪念南怀瑾先生文集《千江月语》。
共读书籍:
阿城《棋王》
东西方经典小说
南怀瑾先生相关著作
姚秀娟,文学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教师,自入职以来从事英语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讲授课程主要包括《美国文学》《美国文学选读》《英语报刊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语音》。参与编写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集注》。
共读书籍:《瓦尔登湖》
看俩组长这身份也太硬气了,我决定就默默学习不发言了。还是惦记着我的家庭教育组。不多会其他组长把自己组的二维码发群里,自由加入,我就等呀盼呀,我心心念念的二组怎么不发码?隔段时间我就瞄一眼群里,简直望眼欲穿,直到下午2:34才看到二组的码 赶紧扫了进去。
虽然进了两个群,但是肯定以二组为主,我就在四组偷偷的跟学一段时间,也算对自己的一个督促。
二组组长也很牛,跟着他们一定对我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方铭琳,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学校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实验学校科研副校长,中国教育管理分会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她享受每日与茶相遇的片刻,虚心研习和践行茶道中的儒释道精神,实现了在城市中大隐和凡尘中修行的人生心愿,享受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收获身心灵合一的成长。
共读书籍:
教育(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女性成长类书籍)
即茶即道 专著 中国茶道思想研究
张然,爱汇教育阅读项目负责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理事、家庭教育指导师、禹田文化(UTOP)“长青藤成长小说”阅读推广大使、高级儿童阅读指导师,从事教育行业10余年,出版童书《汉字中的思维探索》,研发设计并讲授课程《国学启蒙汉字故事》等,参与公益活动有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小候鸟读书角等。
共读书籍:
家庭共读成长系列
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
《地下121天》
我好期待着二组的活动开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