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介生态学专业。
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尼尔波斯曼另一本著名的批判主义学术书籍,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的变化的探究和哀悼。这本书阐述了传播媒介是如何对文化产生影响,而我们的文化又是如何向着浅薄无知堕落的。
波斯曼通过对美国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社会中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的历史的比较研究,得出了结论:人们所崇拜的工业技术使他们丧失了思考能力,因而失去了自由。波斯曼指出,随着印刷术时代渐渐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其他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内容分析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写下以上这段话。作者认为,以电视为主要信息媒介的当代文化正因为其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而逐渐失去生命力,由此表达了对人类文化前景的深深忧虑。
本书的名字《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即《娱乐至死》,是“至”而非“致”,表明尼尔波兹曼从未想过要一杆子打倒娱乐。他在文中多次表明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媒介亦然,“我之所以不愿被人误解为是在攻击电视,还有一个原因。任何稍稍了解人类交流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得大于失,有时是失大于得。”而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才是定义其对人类发展好坏的重要标杆。
适度娱乐不会致死,过分娱乐才可能致死。各类媒介的产生、发展与壮大都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必经之路,这本就是一个不可阻挡也不该阻挡的过程。绝大多数的媒介都以便捷人类为目的,它被研发之初的目的是好的,而至于为何后来有了不良影响甚至说是质的改变,那责任全应当归结于它的使用者——大众。许多电视节目的制作人(通常都是有一定学历的知识分子)将节目制作为一项单纯只供娱乐却无任何意义的东西,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想取悦大众赢得收视率。文中提到“不论是释加牟尼、摩西、耶稣还是穆罕默德、路德,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
但是,电视制作人却只热衷于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与此同时,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大众又沉迷于如此简易轻松的活动中无法自拔。人的惰性是可怕的,当阅读一本书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长久的耐性时,电视这种无需花费太多心思,不要求太高文化水平,允许随时跑神溜号的媒介便得到了许多迫于解放天性之人的青睐。由此,构成一组由不负责任的知识散播者向无知庸俗的知识接受者以电视为媒介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
当今的社会,电视时代已被互联网时代所取缔。互联网相较于电视其各项优势显而易见。但在新媒介依旧便捷着大众的同时,却进一步僵化了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可就互联网目前的现状来看,是得大于失,利大于弊的。首先,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深入研究,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电视带来的有限内容。
其次,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再受制于播出时长。因而,信息可不再被精简地碎片化、单一化,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可以被尽可能地满足。最后,互联网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而不再是像处于电视时代那样被动地接受信息。
精彩书评
一本精彩、有力而重要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在这里,一切公众的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华盛顿邮报》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