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细言微声:何曾放下的名利

细言微声:何曾放下的名利

作者: 王少明wsm | 来源:发表于2019-12-04 12:55 被阅读0次

文/王少明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的就是世人奔波,皆为名利的意思。

人不为名利而争,这本来就很难。对于名利之争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金庸在《连城决》中写的更加形象,铁锁横江戚长发为了寻到宝藏,不惜杀害自己的师傅,杀害自己的师兄弟,甚至连女儿的安危也不顾,宁可看着自己的徒弟狄云被诬陷,宁可看着自己的女儿嫁给仇人。

当发现宝藏之时,一群人奔向宝藏,疯狂的嘶咬着那座金器,所有人的面目都扭曲着,厮打、抢夺,最后因为宝物上都有剧毒,而后这些人都陨灭消失了。

为了身外之物,连性命都不要了,简直荒诞到了极点,但其背后却也折射着现实的人性。

古希腊的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一无所需之时最像神。苏格拉底和学生在街头的市场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商品,由衷的说道,还有这样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然而也有人不为利益而活,但是终逃不了为了名。就像希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主张远离物质,但是却走入极端,甚至住在街头,过起了流浪的生活。柏拉图曾经就这样说过第欧根尼,“透过你衣服的补丁,就能看到你的虚荣心”。

对于名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的下呢。

(2018.12)

相关文章

  • 细言微声:何曾放下的名利

    文/王少明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

  • 细言微声:人生若微尘

    文/王少明 王守仁的学生萧惠问生死之道,守仁这样说到“知昼夜,即知生死”,萧惠接着问昼夜知道,守仁说到:“知昼则知...

  • 细言微声:人生处处皆修炼

    文/王少明 人生处处是修炼,生活是修炼,工作是修炼,从事艺术创作更是修炼。讲台是教师的修炼场,手术台是医生的修炼场...

  • 细言微声:切莫南辕北辙的快乐之道

    文/王少明 每个人的认识和思想都会受自己的限制,也就是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判断,我们自身也会受自身思想的限制...

  • 细言微声:饮酒半酣花半艳

    文/王少明 1、这几日,气温骤降,一场寒霜,树叶便飘零殆尽,倒是枝头的红果映照秋霜,如一团不甘落寞之火,着实红艳。...

  • 细言微声:看不见之处的规则

    文/王少明 早晨下起了雨,让连日来炎热的天气清凉了许多,雨越来越大,没有要停的意思,孩子到了上学的时间。学校不让孩...

  • 细言微声:人皆知为善斯不善

    文/王少明 在《雍正王朝》(二月河著)的第三部《恨水东逝》中,有这样的两个人物,两人本是同时进京赶考,并互相结识,...

  • 细言微声:何止于米 相期于茶

    文/王少明 季羡林曾在书中多次提及“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这是冯友兰赠给金岳霖的金句。意思就是何止是88岁,要活到...

  • 细言微声:乾隆皇帝的议罪银

    文/王少明 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初,实行的相对宽松的政策,自身也从不收进贡的东西,而到了晚年,生活逐渐的奢靡,各地进贡...

  • 细言微声: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文/王少明 在唐朝,白居易的诗歌数量相对较多,杜甫次之,李白又次之,当然这仅仅是在数量上来说的,但是要是在乾隆皇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言微声:何曾放下的名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ak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