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起学诗词 || 短篇七古的写法(上)②

一起学诗词 || 短篇七古的写法(上)②

作者: 疏雨圆荷 | 来源:发表于2023-04-18 19:42 被阅读0次

    讲师:杨强老师(雪窗先生)

    2013年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第11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词奖”。

    2015年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

    2016年,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

    著有《雪窗先生诗稿》

    短篇七古有一种很常见的格式,一共八句,一半押平声韵,一半押仄声韵。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前四句押入声韵,以登高览景为主;后四句押平声韵,以抒情为主。先写登高的大环境“金陵夜寂凉风发”,金陵城的晚上,夜色寂静,凉风徐徐,于是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的西楼,望着整个吴越大地。“望吴越”,三字说明视野很开阔,点明楼之高。第二句既写到“望吴越”,三四句紧承写望到了什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白云的影子映在水中,与城市的影子掩映在一起,随着水波摇荡。

    注意作者遣词用语的讲究。“白云映水摇空城”,“摇”字特别有力度,水能摇着城市,其实是水波摇着城市的倒影。但著一“摇”字,便觉力透纸背。“空城”,一个“空”,显得特别灵动优美,而且照应前面的“夜寂”,说明很安静,没什么人,故而“空”,也衬托了作者的孤独。倘若写成“白云映水摇城市”,就成呆笔了。后一句“白露垂珠滴秋月”,也很有意思。“白露垂珠”都好懂,白露滴着晶莹的水珠。可是“滴秋月”就有意思了。白露怎么会滴秋月呢?

    这个“滴秋月”,你可以理解为白露在秋月的映照下,滴落下来。也可以理解为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一般。我读李白诗最大的感觉,就是他的语言特有神采,语言很高华。有云、水、城、露、月,这也是寻常之景,但在李白笔下,就很有神采呀,非常灵动。一个“摇”,一个“滴”,能让画面飞动起来,有灵气起来。我们现代人写诗词,怎么用“摇”字,用“滴”字?要么“风吹小树摇”,要么“叶上看水滴”等句子,你看这样写,句子得有多笨,一点灵气也没有。

    李白这两句开头,“白”字刻意重复,也增强了音韵的美感。后四句抒情,转为平声五微韵。“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而且第四句末尾是“月”字,这里顶头用“月”字,顶针一下,显得更连贯,韵转而意脉相连。他果然是有独特的怀抱,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那他有何感慨呢?是孤独,强烈的孤独感,——“古来相接眼中稀”。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眼光得有多高!他说“我”登上高楼,望着眼前的景物,感受着古今世事的变迁,想到自古以来能入“我”之眼者,能与“我”心相接者,何等之少!

    他是绝世的天才呀,能为李白看上,成为李白知音的人真是太少了。“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想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句子,想到这首诗的作者谢朓(字玄晖),感到只有谢朓这样的天才,才是他的知音,然而这样的知音却是可望而不可求。此诗写到最后,有一种深广的寂寞和忧愁。李白一生极为钦佩谢朓。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写《论诗绝句》说:

    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清代中期诗人黄景仁写过《太白墓》,有两句:“一生低首惟宣城,墓门正对青山青。”谢宣城就是谢朓,以李白如此狂傲的性格,却对谢朓低首拜服,可见谢朓的诗才及人格魅力。

    至于第二个例子,则以欧阳修的《晚泊岳阳》为典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前四句押仄声韵,后四句押平声韵。欧阳修在诗歌方面与梅尧臣齐名,并称“欧梅”。但梅尧臣写诗学老杜、白居易,欧阳修则倾向于学李白。你看他这首《晚泊岳阳》,就很有几分太白诗的神采。“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诗人卧在船中听着岳阳城里的钟声从水面传来,渐渐地小船来到岳阳城边。作者便把船系在城边的古树下。这前两句语感极佳,“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上句是“岳阳城里钟”,下句是“岳阳城下树”,“岳阳城”三个字故意重复,这种语感是很妙的。

    古人很多这种,读起来语感极佳。比如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开头说:“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长安”二字有意重复。我很喜欢这种句式,曾经借鉴过。去年写《登襄阳古城墙》,开头说:“江徒见其盘,城徒见其古。”江水,只看它盘曲的样子;城墙,只看到它故老的痕迹。“徒见其”三字是有意重复。还有《咏萧红》,开头说:“君生北荒北,君葬南岭南。”《晴川阁秋望》有两句:“在声动人耳,在形愁远目。”这种重字用法,都是从古人那里借鉴来的。

    欧阳修这首诗的三四句:“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这两句读起来教人拍案叫绝,飘飘渺渺,苍苍茫茫,而且语句神采飞动。作者望着空阔的江面,见到一轮明月渐渐升起,可是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他也不知道前路在何方。诗人写诗,词人写词,要懂得抑扬变化的笔法。上句“正见空江明月来”,这是一扬;下句“云水苍茫失江路”,这是一抑。诗词,就要这样写才有波澜,才会有起伏的态势。

    而这两句的神韵、味道确乎有太白诗的影响,读起来真是神韵缥缈。后四句转,“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从遣词用语方面,“弄清辉”的“弄”字特别传神,很有表现力,而且语感也佳。下句“水上人歌月下归”,“水上”与“月下”搭配,造成的极佳的意境美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而且这里加入人物形象,也为全诗增添了许多生气。

    最后两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那些舟子,唱着一阕歌声,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而舟子们却已经驾着轻舟,划着短楫,如飞一般地逝去了。品味诗词的意境之妙,你要去想诗中所描画的那个场景。作者在岸边听着渔人的歌声,歌声袅袅不绝。而渔人的船影却如飞一般地驰去,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飘飘渺渺的歌声。写诗要有余韵,你看欧阳修这首诗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是不是有余韵悠然的感觉?

    方植评论欧阳修的诗说:“欧公情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你看这首诗,“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反复咏叹,至末尾“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妙不可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学诗词 || 短篇七古的写法(上)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ck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