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八佾》中的“绘事后素”,我一直不是很明白。读过的几本近现代人写的书,也是众所纷纭,大家都将之归为“素为后”和“素为前”之争。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的解释是: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以现在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素为后)
钱穆《论语新解》:古人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线条加以钩勒。你看绘画,不也是临后始加素色吗?(素为后)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礼文”的“文”有如绘画的文彩,是画在“礼”的白底之上。(素为后)
杨逢彬在《论语新注新译》里从古文里“后”字作动词的用法角度出发,认为素为后的解释更多,也就是支持南怀瑾的解释。(素为后)
唐翼明的解释:后素的意思是后于素。礼仪也是一种文饰,像作画一样,必须先具备本质。如果本质不具备,礼仪就会变成一种虚文,就像画要画在绢上,笑和盼要发生在美女身上。(素为前)
《华杉讲透<论语>》:呼应上文林放问礼之本,都是讲先有本质,然后可以加文饰。古人在白色生绢上作画,如果那生绢质量不好,不白,画画就不好了。同样,美女的风采,是先有天生丽质,然后化妆,就更加美丽。(素为前)
钟茂森《论语讲记》:明礼之体为仁。先有这个根本,然后讲礼,这就是美上加美。所以忠信是素,素比喻忠信,“绘事”比喻礼。“绘事”是文采,绚丽多姿的文采,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好看的文采,必须建立在美好的质地上。(素为前)
个人感觉问题的关键并非素字在前在后的问题,而应该是“素”、“绘”代表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素”代表“礼”还是“绘”代表“礼”的问题,从《论语》文字的逻辑上我是更倾向“素”代表“礼”的说法,也就是以仁为本,以礼节之的说法。而“素为后”的其他解释大多有“灿烂归于平淡”的心灵鸡汤味道。不喜欢。
举个例子,比如《牧马人》里面的朱时茂为啥那么容易就找上老婆了?底子好,“颜值即正义”嘛。
另外,杨逢彬使用统计的方法研究论语,初读令人耳目一新,和金观涛的《 观念史研究》有近似的趣味。但是这种方法拿来出论文可以,我个人是不喜欢的,感觉缺少了文化的韵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