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头条推送了老舍的《谈写作技巧》,原以为是一篇文章,没想到是一本书。也好,把它放主屏幕上,免得我无聊刷头条。
老舍的文章素以质朴平实著称,不管是《骆驼祥子》《茶馆》还是《我这一辈子》,读起来总有老北京的调儿。算起来刚入学时就知道老舍的大名,那是一年夏天,家家户户的电视里播放老舍的《四世同堂》。至于演的什么内容不知道,渐渐长大后,也只在课本里见过他的作品。
很多年后,人已到中年,才真正开始接触他的作品。他的笔下塑造出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真实,辛酸地活着。如果拿余华的《活着》和他的作品相比,老舍的人物更加真实,鲜活。
例如《我这一辈子》中小警察的喜怒哀乐,充分体现了一个老百姓在动荡社会的辛酸,从不经世事到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那一段段内心的独白,有年轻时的小欢喜,有中年的忍隐,以及老年的苟延残喘地活着。
我一直认为小说民国的好,散文当代的好。因为民国的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更真实,人物形象非常贴近生活,更能体现芸芸众生的小喜与小忧。
做为读者,只是浅谈自己的看法。因才识有限也只能认知到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