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跟我说过很多次:
你看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专栏,懂得很多理论,但是你的实践还不够,你需要加强实践啊。
我从来都表示非常赞同,同时我也想说说我的逻辑。
1.刻意实践的成本
说到理论化,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熟读兵书,却没有打过仗,结果初次出战即遭遇大败。
我现在对这个故事有新的解读:
害了赵括的不是他的熟读兵书,而是他对自己水平的不自知,还有赵王所托非人。
我的想法是:我确实知道自己缺少很多实践,但我的认知是:
有些实践是需要时间和机缘的。不是想有就有的。
例如分享的机会,需要积累,也需要恰当的时间点。
例如,高考前,你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想要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进步,你可以设置计时器自己刷一套卷子,如果分数上升,用时减少,你有可能进步了。但是这还是不是最真实的考试情境,需要等到一模,二模,出成绩之后,才能够判断你是否真的有进步。而一模二模就是这样的实践机会。
当然,你可以自己创造实践机会,只是有时候成本太大了,不一定能刻意制造。
就像想要练习演讲,可以用路演的方式。我有一个战友就是自己在高铁上当着无数陌生人的面演讲,我很佩服他。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到的话,可以考虑等待合适的机会。两个月前,我就因为自己的成绩而自动获得了分享的机会。
2.差异化比较与精力倾斜
比较是应该拿理论80分,实践20分的人与理论20分,实践20分的人比,还是与理论20分,实践80分的人比?
我承认实践80分更好,因为这是结果,对实际有影响。但我无法理解理论80分,实践20分比理论20分,实践20分的要差。就像NBA的总亚军不如没进季后赛的队伍一样荒谬。
我想,或许是因为当你理论80分的时候,大家对你的要求和期待变高了,觉得你实践也应该有80.但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比较困难(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
我就像是前者。而实践80分,对现在的我而言,不容易做到,我的积累大多还体现在理论层面。这也是外界对我自身价值的认可不到位导致的固有限制。
另外,还有一点,我想他们还有一部分意思是:你应该把更多精力倾注在实践而不是理论上。此处存在精力分配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我承认他们的说法是对的。我完全同意,结合前面的叙述,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同时分一些精力来寻找机会,想办法抓住每一次潜在的实践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