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从书架上翻出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空下来的时候,一小段一小段地朗读。许多已被淡忘的诗词又鲜活了起来。
这本书还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买的。翻开书,扉页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还有日期。那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给自己买几本书,都是在卓越亚马逊上买的正版书。时过境迁,亚马逊已经退出了中国,而我买过的那些书跟着我辗转多地,经历十几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清爽、干净。从封面到内页都是完整的,里面自己写过的笔记字迹清晰,一切仿佛就在昨日。
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换过许多个工作,跑过六七个城市,父母相继离世,亲人越来越少,同学和朋友也渐渐疏远。这么多年从始至终陪伴着我的唯有这些书。每一本的书的扉页都写着我的名字和购书日期。那是一种归属感。书里有长长短短的记号,偶尔还会有一些激昂的点评文字。透露着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书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只要我愿意敞开心扉,它们永远都在那里,不离不弃,默默陪伴。
王国维对于诗词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感悟。有些解读精准有力,有些则言过其实。毕竟艺术这种东西,每个人去看,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书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话,是王国维对做学问、干事业三个境界的描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经济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个境界,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感到疑惑与痛苦。
第二个境界,扣门时,以苦做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不断坚持和忍耐。
第三个境界,已入门中,功夫到了,水到渠成,参透真谛,心中充满喜悦和释然。
王国维用三句词来概括做事的三种境界,表达出了普通语言表达不出的意境和情绪。诗词让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几个简单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会释放出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能构建一个意境,这种意境犹如我们梦中到过的地方,你明明觉得很真实,但却说不清、道不明。王国维深切地感悟到了诗词的这种魔力,他选取诗词来评价诗人、来讲述道理,都是恰到好处。每每读到他的文字,我总会产生共鸣。因为我感觉到了他对诗词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说会背几句来消遣,会写几句来炫耀。这种热爱,是对于艺术、对于美学的探究和理解。
王国维推崇的是那些不事雕琢、抒写真性情、大境界的诗词。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那种对万事万物体察入微的敏感,是写不出这样的诗词的。王国维自己写的诗词也达不到这种地步。不过他对于诗词的鉴赏、感悟,多半都是贴切的。我也通过他的解析学到了许多。
诗词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当后人经过无数的创新之后,最终总会走向尾声。我们现代人依照韵律写下的诗词,无论如何都不能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了。古人的那种质朴、浪漫、豪情,今人能够感悟,却无法模仿。所以诗词的前面,我们总是会加上“古典”二字。现代诗与古典诗词决然不同,虽然它也讲求音韵之美,但是更加松散、自由。这也恰恰体现了时代气息。文化和艺术终究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生活的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同的价值观。这也就导致我们写出的东西因时而异。
就好像中年时的我,再也写不出青春时期那些哀怨和忧愁了。隔了十二年,再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只是心有戚戚,不再有什么激进热烈的文字。我好像更能懂得诗人和评价诗人的人,我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些局限着我们的地方,不应该被讥讽被嘲笑。我们只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感悟、去面对。因为“春枝花满、天心月圆”这样的意境固然美好,但人生能得几回呢?倒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样的日子常常伴随着我们,凡事不必强求十全十美,懂得欣赏、懂得享受,乐于接受平凡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