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我期许已久的青春情怀一触爆发。和模仿电影情节反反复复排练的场景一样,我对自己许下了一个心愿:自由,随性。诚然,18岁以后的我,好像在这条自我的路上如愿。直到现在,面对连睡眠时间都无法自控的自己,才深深地感知到,我的一切都是在做减法。
我把满足感交给了跟风。跟风这件事儿,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在大学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性鲜明,懂得抉择的女孩儿,直到大学以后这种性格莫名被磨光,剩下的却是无休止的跟风。
先从追星开始吧。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lana del rey 和john mayer,播放列表里全部都是他们的歌,我很喜欢追随他们的哲思和感觉。那会儿身边的同学大都还不知道他们,而对我来说,这不是展现个性的谈资,而是每天睡前躲在被窝里最幸福的时刻。然而,上了大学之后,他们在中国的市场还是没有很红,我看不到他们的消息。与此同时,韩国一个叫big bang的组合名声大噪。那是2015年的圣诞,我在和同学的聊天中才第一次知道他们,那离他们出道走红其实已经很远了。后来,估计是他们太火啦,我也不自觉地被带入进去。也可能是我发现微博上我的女神们都开始在喜欢他们,突然觉得喜欢big bang很时髦。追星嘛,去看演唱会是必然。但是整个2016的big bang真的是红透半边天,演唱会门票被炒得老高,却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这里省略一万字一票难求的过程,真的是几经周折,我终于买到一张门票。于是就是所有普通的流程,在梅赛德斯奔驰中心,和来来往往的女生一样,我如愿看了演唱会。整个过程现在回忆起来蛮尴尬,半句韩文不会的我,基本就是在嘶吼。全程在拍照,录视频,绕着中华少年宫和梅赛德斯100圈吧,把角落都拍了个遍,然后疯狂地朋友圈刷屏,回去还不忘记侃侃而谈我遇见了艾克里里(写到这里忍不住想笑)。这也就成了大学跟风的一个开始,随后的时间,我一直都秉承随性开心的原则,非常安逸地看着演唱会,参加音乐节。世纪大道那一段20多分钟的路,我已经来来回回踏了不知道多少遍。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幸福的瞬间。比如看到张震岳,离他5米距离的时候,我是多么幸福,似乎童年理想实现了哈哈哈。但是,多数时候,我静下来反观自己,这一切变得如此流水应付。就是跑到梅赛德斯去发个定位,拍几个小视频宣告一下朋友圈,然后告诉自己:嗯,你的生活多姿多彩,非常充实。这种短暂急速的快乐,真的无法在我记忆中弥留太久。此刻,我最舒服的就是,戴上耳机,在被窝里看一段lana del rey的演唱会视频(希望打雷姐快点来中国),不用发朋友圈昭告,不用把手机内存都占满。
我把思考交给了社交网络。现在才意识到,个性是一件多么弥足珍贵的事情。因为太多人抵不住时间的诱惑,都会随着大流而去。我现在最为自己担忧的事情就是,失去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而更可笑的是,把自己的生活状态交给了网络去思量。和太多太多女生一样,我中了微博那些励志鸡汤的毒药。就是各种营销号鼓吹的,女孩子应该精致,要对自己好一些,多旅行,多护肤,这样才能活出自我。这话本身是没错的,但是如此浅薄的话语带来的其实真的是很狭隘的表象吧。我开始发现(我也是其中一员)几乎所有女生开始疯狂地买口红,这股风潮莫名盛行起来。最有趣的是,我几乎能在身边所有女生化妆包里找到dior999(可能广告做的好吧哈哈哈哈)。然后就是日常吧。上海满目琳琅的咖啡厅,网红店,还有艺术展。我的朋友圈,每天都是女孩子们每天画着精致的妆,坐在某个咖啡厅,拍着极其可爱的网红茶,发着粉粉嫩嫩的照片儿。至于在学校,最近比较盛行的就是摄影。几乎所有的女生都会有那么几张照片儿(当然必须也算上我),用单反拍的青春文艺杀吗哈哈哈哈,摆几个自以为文艺青春的做作姿态,拍拍背影,拍拍侧影。有一天我坐在衡山路的一家咖啡厅,看着周围几乎都是这样的女生,长久的质疑让我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快乐吗。最后我发现,我的另一个悲哀就是把所有的思考都交给了社交网络。我已经不用担心每天穿什么,只用照搬微博的穿搭博主就好,大众的小众的穿搭都有,就看自己的选择;微博上千篇一律的照片儿,无非就是在网红店打卡,各大景点打卡,于是我察觉自己太多的举动就是在无意间模仿。回头翻翻自己的朋友圈,不难发现,我分享的都是一些所谓网红咖啡厅,艺术展照片,把图修得那么精致(还好我还没有蠢到发照片宣告自己有几只口红)。做作女人必不可少的旅行打卡,我做得也非常不错。随性的小视频,logo照片一样没落。就比如整个五月开始到现在,一直东奔西跑,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做着自认为出去看世界的美梦。好疲倦,这种长期以来不带自我思考的浪费,对我来说无疑与慢性自杀。我没有觉得旅行不好,逛咖啡厅不好,化妆不好。只是这一切对于我而言,在一种急速膨胀的状态下变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好像就只剩下修图发朋友圈了,以此鼓吹自己的成功生活;真正精致的生活其实无关于你去享受过什么,而应该源于对自我深刻的认识,而非懵懂恍惚;不安躁动,不沉沦于攀比。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就像楚门的世界,你要拥有怎样的生活,接触哪些事情,都好像已经被一些人所设计。在社会这个怪象里,往往处于底层的我们,容易被绕进去。因为我们所处的规则和生活,早早就是被安排好的。怎么才能脱离这种所谓的影响和摆布,真的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和无尽的智慧,绕开圈套,利用规则,建设自身。
我把自律交给了随性。18岁以后,困扰我的最大问题竟然成为了睡眠。大概快1年的时间,不知道12点以前睡觉是什么滋味了。熬夜的杀伤力在我25岁以后估计会大显身手。我已经不如10岁以前的自己了,失去了控制睡眠的能力。我也大不如15岁以前的自己,专注看书1小时对我来说已经太难。也不会每天去上课,放学写作业。这种日复一日的妥协和堕落,在我人生的某一个时刻估计会击溃我。我开始为自己悲哀,20岁的成年人,怎么成了一场空白。那些童年时期就开始轻车就熟的习惯,怎么在成年以后的岁月丢除。
幸福,这个概念在我心里也已经翻了。幸福究竟是一个节点,还是漫长过程呢?其实,一瞬间的幸福感也是幸福,但时间证明长久的幸福才最真实。这大概也是我自我悲哀的一大原因之一吧:为追求一瞬间的幸福浪费太多生命和时间,而对长久积累的幸福却后知后觉。就像吃冰淇淋一样,一瞬间的幸福让我无法抗拒,但是日积月累才发现,少吃一块肉的幸福才是那么真实长久。人老了,也免不了矫情。在去过很多趴体,凑过很多热闹之后,你问我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此刻,印在我心头的答案,就是和朋友在街头吃一碗混沌,明知会被责怪,却久久不愿离去的那些夜晚。最记忆迷新的旅行,竟然是被爸爸强迫去爬山的那天。
诚然,幸福或者不幸福,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一些当下你觉得最幸福满足的人或事情,可能随着时间流逝变得平淡甚至消失;反而一些你不曾关注的人和事,实际已经在你生活中深深扎根,藏在你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里,你思考的每一个瞬间。于是,不懂幸福,又过分追求无效幸福成为我另一个悲哀。
20岁的年纪到底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没有青春期的憧憬渴求,没有斗志昂扬的激情。不知道怎么面对世界的诱惑,不知道怎么抉择。每天都是垂死的心情,无力抵抗的自我救赎。18岁以后,我的人生每一天都这样做着减法,渐渐失去自我,丢掉好的习惯。
对于此刻垂死挣扎的心情,我想做一些为日后长久幸福积累的小事。远离社交媒体一段时间,真正平心静气;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拒绝;想要一个自律的生活,因为想要更好的自己。希望我能够早一些走出这样的人生瓶颈。
想到顾成的一首诗,现在好似乎明白了些意味:
怎么也不知道,春天只有一次;
花都开了,开得到处都是;
后来,就很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