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不完的思念,道不完的情愁
岁月如流沙,回忆总是来不及追述,已然成了过去。恍然间二十个年头已消逝,如今忆起,只有零零散散的片段安然的躺在记忆里,任你去思念……
1.村里的学校,最初的记忆
我生在农村,所以从小的学校教育就不同与城市,更多些自由与随意。记忆犹新的是班里有一个女孩,总也交不了学费,总是处于和学校周旋的地步。其实那时候,学费并不贵,二十几块钱就足矣,况且她们家里只有两个孩子,经济压力并不大,但仍旧是学校“老赖”单上的熟人。每每学校催孩子第二天带学费来,否则不让上学的“恐吓”时,她俩必然会在几天之后再来上学,这是家里的“缓兵之计”。
学校已无奈,我们已司空见惯,值得庆幸的是,我父亲从不会让我们有这样的遭遇,纵使勒紧裤腰带,也不会到让我们到“讨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五个孩子的家庭,我非常感激父亲能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看的开明,因为我们出生的那个时代,物质生活还不是富裕的时候,所以,在村里,女孩子读书还是值得庆幸的事。
再后来,我听闻那女孩的习惯也并不好,总会拖欠同学的钱,也是影响非常的不好,我想这多少与他那赌博的父亲有关系。孩子小时候,最容易受父母的影响,而很多人最容易忽略这个看似不重要的问题。
如今,物质生活提高了,教育自然跟得上进度了,而我小时候对于白面馒头的渴求是无法企及的。我们上学会带着干粮,往往是黄米馒头,而班里一个女孩却能享受天天白面馒头的待遇,这是我们多数人羡慕的事,而她在吃腻的时候会选择和我换。为此姐姐还训斥过我,因为份量的不对等,说我吃了亏,但我不在乎,最起码能满足我对稀缺物质的需求。
乡村的生活丰富多彩,更多的是伙伴们创造出的乐趣,我们会在上学的路上把西瓜藏在草从里,在回来的路上拿出来一起分享。满脸的西瓜汁,或缺的门牙,还有那叽叽喳喳的吵闹声,点缀着贫乏的童年。
等到再后来,这样的记忆就没有了,四年级时,乡村学校都停了,孩子必须到镇里上学,快乐的趣事便就此封存了。
2.别样的乡村教师
今天的教育,人们处在“该怎样教育”的争论中,老师们不敢责骂、训斥学生,怕自己为此丢了饭碗。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娇生惯养,金贵的很,家长不允许老师有言语、行为上的“不尊重”,老师稍有不慎,便引起社会舆论谴责。所以,只能放其“任性”,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疑让教育处在时代的淘洗中。
不同于现在,我小时候的老师,那叫一个“奇葩”呀!每个老师都是双重身份,教师兼农民,所以,免不了让学生帮着干活。长时间以来我们摸索出了一个规律,只要老师早早的来,那必定是要我们帮着他去地里干活,干完才会上课。
秋收时,那更为甚之,一整天的帮老师扒玉米,管你愿不愿意,最后以一袋方便面作为报酬。现在想来,那时候也太傻了,一点不懂得反抗,真是“我拿时光献玉米地”呀!
更有甚者是那位不专业的老师,非得把“爷”字的读音分开来念,并不以为然的交给学生,其他老师指出错误之处,他却一脸坚持,像抗日英雄面对敌人的威逼时那样正义。如今,我再面对那位老师时,都忍不住想笑,我们的老师就是这么不专业,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再给我们教下去,否则这社会上就又多了一批“白字先生”了。
3.人性还是美好的
现如今普遍的状态就是“距离近了,心远了”,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多了陌生感,邻居间彼此不认识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面对面的沟通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说不清楚丢失了什么,就是感觉没了人本应有的亲密感。
小时候最多的便是走街串巷的小贩,赶着毛驴儿卖碗的,挑着扁担箍缸的,还有小孩子的最爱――爆爆米花的。要是赶上谁家的饭点,大家都会慷慨的施于一碗饭,谁也不会吝啬出门在外的人的一点吃食。
记得奶奶总会帮那些流浪的女人打理一下卫生,临了,这些看似痴呆的人,总不忘含糊不清的道声谢。那时候,我不解奶奶为什么不嫌弃的帮她们,现在想来,大抵不过有那么一颗仁慈的心。
4.母亲,人生的启蒙者
我的母亲,集智慧、美貌、仁爱、贤淑于一身的女子,曾任小学教师,她不遗余力的教育着乡村的孩子。虽说在后来的仕途上没有如愿,但母亲并没有计较得失,教书育人,总不能失了最初的本真与信念。
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将我们养育成人,让我们习得了做人的准则与坦荡、宽容的心胸,立与世,而懂得如何活出人格魅力的技艺,这是一个母亲的伟大。
母亲对我们启蒙教育是非常看中的,因为她懂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她从不会将眼光放在阴暗、狭小的地方,不会像其他母亲一样放任孩子的慵懒,更不会助长不良风气。
在这点上,父母观点契合,常常都是父亲用行动来“矫正”、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管教孩子还需“武力”,“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有一定的道理,当然这要有恰当的拿捏,否则会适得其反。
5.父亲,憨厚的陕北农民
父亲有着陕北男人普遍的特质,憨厚、木讷、不善言谈,更多了几分严厉。或者说,我的思维认知里认为,只有拥有这样的形象,才更有“父亲”这个威严形象的特质。
我的印象里和父亲没有过多少亲密的记忆,我总是一路小跑跟在他的身后,他也不会考虑停下来等等我,总之,就是这样一副威严、正经走路的样子。多少让我有种敬而远之的想法,所以,打小就和母亲亲近,和父亲单独相处时,总有一种不自然的别扭。
其实,我心里还是渴望能和父亲更亲密些,是那种可以处成朋友的父女关系,有时候言语上的表达多些比用行动来表达,更会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这是我一直所向往的美好。
当然,我从未怪过父亲,我仍然一样爱他,向往归向往,有时候现实中的一些东西是难以随你心愿来改变的。但这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什么,毕竟,美好的东西一直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6.黄土高坡,我生长的地方
陕北的天,纯洁瓦蓝,虽没有青山绿水的秀丽,但有黄土高原的雄壮,沟沟壑壑,填充了多少陕北人的汗与泪。
如今,这里再也不是提起就被人嗤之以鼻的地方,它已发展出自己的一片蓝图。即使是我们那样的小村庄,也早已变了模样,经济在发展,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陕北人对这热土的爱恋。
这片土地养育过的陕北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它,从未停止,张艺谋以电影的形式向外展示着黄土地上演绎的朴实爱恋。那狂热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灼热感,无不在透着一股强劲的张力。
这就是陕北,我生长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