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是忙碌充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第二天在半夜3点左右醒来,思绪万千,不吐不快。
自从打开心门,去全身心拥抱外面的世界后,感觉应接不暇。
本职工作上,对接了更多的供应商,了解了更多的产品,以及人员。连云港这个仿毛皮面料的国企性质供应商拓宽了对新面料和国企供应商的认识,有兴趣深入的了解;天恩这家从无到有,并与我司上层有神秘的合作关系的工厂,拨动了心中那根渴望深入学习了解别人创业过程的弦,希望能和老板更多近距离的接触,学习人家如何获取资源走上创业之路,如何获取订单增大业务量,如何对产品合理定价确保合适的利润等等;还有刚离职的供应商公司朋友,听说是因为私下入股和公司的供应商三年,最近被老板发现,再次引起了我对职业操守,竞业竞争方面的思考;今天朋友圈老同学那条匡威合理避税的信息,也让自己无限联想,如何将此思路运用到自己公司的产品设计里面?同时更加深对税务法律等知识的重要性。
兼职工作每个新的项目,都引起自己对新的行业和领域的思考;再加上投资学习过程主动和被动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也总是眼花缭乱。儿子都记得,最近连续三周周末我都外出审核了;从离自己既远又近的食品行业,到献身了十多年的纺织行业。都改变了之前的认知。
--本次审核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刚创建的配送企业,但是也让我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情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为何总是抱怨中国的食品行业问题多多,实在是太复杂了——品类多,涉及的物料多;整条供应链涉及的环节多;参与的人员素质普遍比较低(除了老板外,员工基本都处于低收入人群,都不是很讲究的人——能跟挣温饱的人谈标准化和情怀?),制做运输储存环境整体相对其他行业是比较差的(这同时也是中国的食品相对国外价格较低的原因之一)。。。。。。综上这些原因,食品行业需要很多的标准和操作规范,这么多年积累,也有了不少;但是能执行的有多少呢?需要多少的监管?因为中国人太多,食品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如果都要监管到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会极大的增加成本。而这也是消费者和企业都不想承担和接受的,当当前的风险从企业和消费者都能默认接受的状态时,都不想增加成本去改变现状,反而会因为竞争以及消费力的下降而放松控制降低成本,地摊经济不就是降低环境要求么?比如冰冻食品的运输环节,很多没有冷链运输车辆的企业都会参与配送,过程中如果都解冻,再次受冻,营养会改变甚至会腐烂,而这个变化量都是很难被检测监控到的;再比如农药残余的问题,按标准需要每个环节做检测,但是又有多少企业是做到检测的,而且检测的抽样比例咋样呢?检测人员操作到位么?检测结果可靠么?那么价格高的食品就真的可靠么?这个高是不是虚高呢?这些企业能保证从原料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与其他低价食品有不一样的储罐运输?它能独善其身?还有市面的所谓无公害食品,除了广告噱头外,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么?物有所值? 真是就入刚入行时,前辈说的那样,审核这个行业会接触到不少社会的阴暗面,自己要注意平衡。 真是如常言道,不知者无罪,知道得越多越不知所措。现在买食品,除了自己亲见了解生产过程的,比如妈自己养的猪,种的菜,其他不相信什么无公害以及土猪肉啥的。不是不相信商家的诚信,实在是整个的体系国情决定了有些事情做不到,这也是看柳青传里说的那句话——诚信也是要靠实力的。食品,尽量买新鲜少经过加工的、大品牌、大卖场;不买特别贵的也不买特别便宜的。
--本次审核的纺织企业,是听多了众多纺织企业和品牌减产、倒闭和破产的负面消息后唯一的一个逆生长的企业,在这个纺织行业发展的寒冬,还加大投入做体系认证,还扩新厂,还能保持每天12小时一周7天不间断的生产,员工只有4天休息。从公司的消费,员工的聊天透露出来他们的待遇也是不错,能保持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多走国内低端市场,做库存销售,去仓库看众多的备货就知道了一些答案。常青的企业难,任何事物变化都是有周期的,某一个时段的优势可能变成另一个时段的劣势。比如老东家以前50%以上的订单集中在美国市场,如今新冠导致美国多个老牌的服装品牌倒闭,又因为是行业的翘楚技术先锋而在中美贸易战中被美国打压。外界都传闻在申请破产,而根据自己接触内部员工得到的信息,好似并没有这种情况,于是我也帮他们否认这个消息。但是也许非空穴来风,说不定某一家或者香港总公司真的在申请破产也有可能,因为上层的做的事情都不会很多到下层的,更何况溢达那么大,我们接触的只是中基层员工。但是我相信YD是不会轻易放弃,一定会拼命挣扎,目前的部分厂区关闭只是业务收缩,断臂割肉寻求多元化新的发展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