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电影感”到底是什么。在过去,“电影感”是用来描述优秀电影能够带给观众的观感,我们可以在摄影、广告或者设计作品中看到“电影感”。
现在业内对电影感默认的定义是:
电影感没有固定的定义,是由大众决定而非专业人士决定的、会随着时代变化的一种审美标准。电影感的提升与体现要求整个团队在美术、道具、镜头语言设计、表演调度、预先视觉化、声音设计等各方面一起通力合作。
不过,随着视频拍摄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视频的出现,短视频、竖屏视频的冲击以及拍摄门槛的降低,电影感早已经不只是电影的特权。然而,没有庞大拍摄团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自己拍摄的视频更具有电影感呢?
接下来3天,我们将通过三篇推文,讲解一些教程与技巧,为大家揭开“电影感”的神秘面纱。
(一)、设备篇
1、选择正确的相机
相机的选择是决定视频观感的第一步,胶片或数码,镜头适配类型,相机设置和可用的配套设备。市场上有太多适用于不同场景不同需要的相机,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更加容易迷茫。
很多时候相机的选择都被预算限制,不过即便预算没有上限也并不意味着最贵的就是最好的选择。相机的选择根据拍摄需求而有所侧重,比如在《火星救援》中就有大量镜头使用GoPro,不是因为GoPro相对便宜或者功能更全面,而是因为在《火星救援》中GoPro更加适合用来讲述这个故事。
选择相机并不容易。拍摄数码电影或胶片电影哪个更好?虽然胶片相机几十年来一直是主要的相机选择,但数码相机传感器的技术进步令人惊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永远无法分辨出电影是以胶片拍摄还是数字拍摄的。几乎所有最近被提名为“最佳摄影奖”的电影背后的公司都能够同时拍摄胶片电影和数码电影。
一般来说,数码相机能够以超过180度的快门宽度来拍摄,而胶片相机则不能。然而胶片相机的拍摄效果更具有深度,具有更高的感光效果,或者简单来说胶片质感更容易体现“电影感”。
因此,一般来说比较推荐的做法是,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后,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模拟胶片质感,比如胶片颗粒感,以此增加“电影感”。
2、选择合适的镜头
在业内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从长远来看,花钱购买更多适配镜头比购买相机更有利于适用各种环境的拍摄。因此镜头的选择对于“电影感”来说会更容易取得效果。
如果你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相机,但使用廉价、构造不良的镜头拍摄,拍摄效果会很差。同时,有很多普通相机搭配合适的镜头拍出来震惊效果的例子。
相机镜头与相机机身结合使用以捕捉光线,从根本上创建图像。定焦镜头是最常用于电影制作的镜头,与具有可变焦距的变焦镜头不同,定焦镜头具有固定焦距。焦距是透镜和相机传感器之间的距离,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拍摄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镜头,但是不同的焦距会形成功能完全不同的效果。24mm角度更宽阔,景深更广,能够包含几乎背景中的所有信息。但是在85mm的焦距下,背景视角变得十分有限,甚至无法分辨是不是还在同一个场景之内。
下图为分别用24mm与85mm镜头拍摄的同一场景,效果看起来相差很多。
因此,最常用的设定是21mm用于超宽镜头,28mm到30mm用于宽镜头,50mm用于标准和中等镜头,85mm到105mm用于肖像拍摄。
昆汀就是很擅长拍摄广角宽镜头的导演之一。不过,具体怎样的拍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摸索,固定的套路只是一个参考,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3、选择构图与好用的稳定器
想要获得更好的“电影感”,不仅与相机、镜头有关,关于拍摄中的构图以及移动相机的手法也息息相关。
纵观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低成本微电影,在构图中很重要的就是"screen depth",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环境让演员表演的区间。很多微电影在很狭小的场地里拍摄的,相反好莱坞都是在很大的场地空间里拍摄,虽然电影规模很难去模仿,但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曾经在以前的推文中提过,使用21mm到30mm焦距拍摄宽镜头,搭配合适的构图能够达到极震撼的“电影感”:
一、把拍摄的对象与墙相隔一定距离,将会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
二、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利用墙角的延展性,增加空间的深度。
三、带入外景,宽镜头中的外景能够有效扩大景深。
四、室外拍摄,利用足够宽的镜头,让背景呈现足够的信息量,增大空间深度。
此外,在以往的电影拍摄中,通常在移动拍摄时可借助轨道车、摇臂来降低摄影机的抖动,或者依靠斯坦尼康实现一些艰难环境中的移动拍摄。而便携式的稳定器的存在使得相机的移动与运镜变得更加简单而且方便。
一个好用的稳定器能够使你在步行移动中手持相机拍摄稳定的画面,并且快速移动的前景与缓慢移动的拍摄主体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制造一种观众在电影中“快速移动”的代入感,能够起到更棒的效果。
一般来说,稳定器的运镜手法中可以用来增加电影感的有以下几种操作:
一、跟拍(低角度、背面、侧面、正面)
跟拍镜头可以从低角度跟拍、背面、侧面、正面跟着拍摄主体进行拍摄。使用稳定器拍摄时设置全锁定模式,在移动的时候,所指方向是一致的,这样能让画面更加平稳。
跟拍中,低角度拍摄双腿能够让腿的运动在掠过地面时充满活力,在同样的构图中,长焦拍摄更有利于将视线集中于拍摄主体本身,而使用短焦广角拍摄能够包含更多场景与地标信息,更具有宽屏的电影视角。
二、推进和拉远(Push in, Pull out)
推进指的是慢慢推进被摄主体,一般用于强调被摄主体在剧情中的重要作用。拉远则是慢慢将镜头从被摄物跟前拉远,一般用于展现宏大的场景,用于视频结尾居多。这个时候一定要确定你的相机具有自动对焦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将视线集中于拍摄主体身上。
三、平移(Truking Shot)
使用广角镜头,在移动的时候会产生视差效果,如果找个前景遮挡物,从遮挡物慢慢地推出到露出主体,这样即便是最简单的平移镜头也变得更加有趣。
四、升降(Elevater Shot)
手持稳定器垂直上下升降或者倒置相机从低角度慢慢地提升上来。同时,升降镜头也可以配合跟拍镜头,可以跟着主角走再慢慢地升起来。镜头从下向上与从上向下可以配合场景需要表达出完全相反的情绪。
五、环绕(Arc Shot)
绕环镜头是摄影师常用的镜头手法,拍摄时保证被摄物体在画面中间,尽量保证环绕半径是同等距离,这样对焦会更加轻松。如果用长焦镜头,会把背景和主体的距离拉近,背景运动的视差效果会更加强烈,视觉冲击力也更强。
环绕还有反向环绕,低角度环绕,俯拍旋转,荷兰角旋转等各种灵活变化操作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中能够发挥不同的效果。
六、大范围延时
将稳定调为锁定模式,保证镜头在走动时指向一致,平稳地移动。在录制前,将快门速度调得很低,松下相机可调节拍摄时的帧速率,播放是24帧,拍摄时是2帧或是10帧每秒,在后期的时候只需要加速处理和运动模糊,效果就会出来了。
不同的运镜手法,完全可以借助稳定器的稳定性在一个较长的场景中组合为一镜到底的效果,良好的一镜到底是体现电影感的最好选择之一。
PS:本文首发于订阅号 新片场学院(ID : xpcedu),一个木得感情的影视教育账号,欢迎来公号找学妹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