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网上继续教育接近尾声,又到了总结的时候。
这次继续教育依然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必修课程是师德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北辰之星指引方向,否则专业发展尽失本心的。我比较喜欢“克服职业倦怠,做一名幸福教师”这一专题。我坦言,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不一定比年轻教师占有绝对优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职业的期望值降低了。周而复始的教学生活,层层叠叠地对比,消磨了起初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加之没有完全私人自由时间,老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被动消极地工作,甚至会将这样的情绪传染到课下学校外的生活中,在他们心中,幸福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更可怕的是,这种倦怠情绪会传染,不放过任何一个钻入渗入的机会。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情绪,无形的虫子化为唉声叹气和愁眉不展,不停地啃噬着你的意志力和对生活对职业的希望。那段时间,因为突破不了教学的瓶颈,我总觉得自己过得恍恍惚惚,很无用,一眼都望穿退休的生活,生活的天空一片灰暗,心里被施咒般: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现在回想,课堂上的我是多么可怕,多么恐怖,因为我的情绪一定会传染给学生们,他们怎能爱上语文呢?
挣脱这样的魔咒的方法就是读书。从教之初的我,曾立下愿望,一月买一本书,让阅读充盈丰润教师职业生活。之后各种事情填埋了这个“宏愿”。深陷倦怠泥潭的我,终于抓住了这个救命稻草了。重启阅读之旅是邂逅曹勇军老师的《语文,我和你的故事》,书中道出我深藏的愿望想法。
由此,积霾下的职业生活终于有光芒照射进来。我不再茫然了,反而对每天的生活有了一些期盼:抓紧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然后挤出时间去阅读,当然,最初的阅读范围是语文教学专业,从这样的阅读中找到突破瓶颈的钥匙,或许这样的阅读不纯粹,更是一种功利化的阅读。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它是最好的,最适合我的阅读方式了。
我的师父,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诗意语文奠基者董一菲老师点拨我:“我们若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要让自己成为播种者,要多多阅读。生活留给我们阅读的时间本来不是很多,那么就应该把这些有限的时间多用在经典书籍的阅读中。”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每天在课堂上号召学生阅读经典,也向学生介绍某某经典作品的文学意义,若自己都没有亲自读过,这些话语岂不是空谈,面对学生的勇气都没有了。于是,我决定重读经典。
中国是诗歌古国,源头就在《诗经》。天天宣讲诗三百,没有真正深读,又怎能引导学生发现它的传神美丽。《诗经》305首,每天一首,正好是近一年。只是朗读,还是远远不够,要去细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也成为《诗经》的另一位“作者”,相隔千年,让我和未名的作者交流沟通。在课堂上,不去判定,只是描述给学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传播种子,在他们各自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走出职业倦怠期,找回幸福感的秘方就是阅读和写作。正如我看过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