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苑》(18)
苏轼:浣溪沙(三首)
(一)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簌簌地落在行人衣服和头巾上的是淡黄色的枣树花。村南村北都响着抽茧出丝的声音,这声音来自运转的缲车。又看见穿着粗麻布衣的农夫,在古柳树下叫卖黄瓜。
酒意犯困,路途长远,只想昏然入睡;红日高照,人乏口渴,好想随意去喝碗茶。于是到屋前敲门,试着求问乡野的人家。
【简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今江苏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途中写成《浣溪沙》组词五首,此词为第四首。
作品抓住典型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也显现了作者的爱民情怀。上片写景。描写“落枣花”,“响缲车”,“卖黄瓜”,简单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图,清新朴实,趣味盎然。
下片记事。叙写词人因酒困路长,人渴思茶,而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刻画出一位谦和有礼,平易近人,体恤民情的知州形象,亲切自然,生动传神。词人的创作,为北宋词表现社会生活开辟了新天地。
【注释】:
<1>徐门:即徐州。<2>谢雨:求雨后谢神。<3>簌簌(su第四声):纷纷下落。<4>缲(sao第一声)车:缫车。抽丝器具,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6>野人家:乡野的人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