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30成长学习课堂【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想想看:与信任相背的是什么呢?轻诺之人能相信吗?说谎之人能相信吗?夸大其词者能相信吗?投机取巧者能相信吗?
信任本是商业之根本,但回想过去,是否也曾轻易许诺,也曾夸夸其谈,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偏离根本很远?
为什么会失去信任?因为心上有“漏”,因为心中的错误认知与过度欲望,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无奸不商”,但其实这个词语是后人杜撰,最初本是“无商不尖”,指的是卖家在量米时用一把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若心中一直存有“无奸不商”的错误认知,怎能赢得客户信任、实现基业长青呢?
想要重新赢回信任,需要去除心上的这些错误认知与过度欲望,用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格”,用《道德经》的精髓来说,就是“损”。格物致知,格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在心上格去问题,减损自私,良知自见,便能“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格去让人不信任的部分,信任自会来敲门。《中庸》言:“君子诚于己,而信于人。”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前提,这也正是阳明先生“诚意之功,格物而已”之深意。
对于“诚”与“格物”,阳明先生还曾这样讲到:“随时就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
其中“意必固我”指的是一个人现有的认知,想要“正心诚意”,需要放下我执、我固,用更高层面的认知引导自己,如此,将良知赋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天理,依天理而行,方成大事。而所谓“独知处”,就是他人看不见的地方(心),体现为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心是身之主宰,起心动念决定一个人的意识、语言和身行,进而决定了事物最终的结果。所以“随时就事上致良知”,就是在起心动念处致其良知。
在心上深刻明白信任是商业的基础和企业长青的秘密(明);在起心动念处用正确的认知引导自己(诚)。诚则明,明则诚,践行阳明心学,赢得客户信任,如此大道至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