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天气异常的好,处处春光明媚。
外卖小哥集散在各大综合体的边角,花花绿绿的着装和头盔以及驮着标配快递箱的电动车,侧面反馈出消费端的兴衰。讨论的话题不外乎走了几单,单价几多,遇着哪些奇葩顾客,抵达过的生僻地点,几十块上百块的营收固然无法衬托出都市的本质,更不能说明经济的繁荣,越发年轻的脸庞确实实在在地刻写出艰辛的生活。
苏州中心里,过道里人头攒动,只是购物的不多,动辄成百上千的标价实在为难了干瘪的口袋;负一楼的网红沉浸式集市更是摩肩接踵,贩卖的传统烟火小食倒是生意火爆,看起来除了亲民的餐饮其他都成了陪衬。
年过的很快,立春以后日头明显的拉长了很多,早九晚五的人是幸福的,不用摸黑出门,到家也还敞亮;更多的是996靠加班挣工分的打工人,为了更好地让工人们服务,也愿意投资整饰车间,一改早期的粗劣,提供适宜的环境,所以这四季日头的长短对他们来说意义也就不太大。
农林牧副渔走了现代化道路后,野外处处是园林,不能享受工作福报的人们便有了更多赏梅看花的机会。
戴口罩的也不多啦,相互见面神色也就能看个分明,讲话也就多几分真诚。
回想过去的三年,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春风一吹都消散无形了,偶尔想起来久未出现的一起溜娃的老友,也只是多了几声叹息。
孙武纪念园的角落里,传来悠扬的长笛声,只是很单调,循声过去,是个姑娘在练习,神态专注,喜欢那种沉浸在旁若无人的境界。兵圣十三篇被刻在了石碑上,被断句后读起来并不费劲,字里行间也不算深奥,想来过去的千年之间有此感觉的不止我们,被推崇备至和描述的出神入化的原因,也许只是要给各种场景加上修饰,烘托到位的需要吧。
小哥的几十元营生和厂妹的黑白轮班,在大街上的身影是一样也不一样的;帮子女带娃的老人和朝九晚五的小辈在同一屋檐里的三餐是一样也不一样的;商厦里享受当下的青年和写字楼里埋头算计的精英呼吸的空气是一样也不一样的。没有三六九等,只有生老病死,忙忙碌碌都是为了那碎银几两,最后纵有万贯家财也带不走一丁半点。
国富民强和安居乐业是最朴素的理想索求。不论多少宏幅巨章千古佳篇,都只是在装裱,里子都一样,少些折腾就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