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豆腐
朱辉
素菜之中,豆腐可能是最常见的一个门类。它的高度普及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是便宜,谁都吃得起。其次是没有季节性,春夏秋冬都能吃到,另外营养丰富。按说最后一点最为重要,不过现在几乎任何菜都会宣称自己营养丰富,所以这方面反而不容易形成辨识度,所以前两点似乎更是豆腐安身立命的根本。
豆腐最初可不是大众食品,它是由《大汉天子》里的大反派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剧中还有刘安进京向汉武帝进献豆腐的桥段。刘安谋反不成,倒是凭借豆腐在中国美食史上留下了名号。
豆腐类菜肴是许多烧菜初学者的最爱,相比其他食材,豆腐容易洗、容易切,也容易制作完成。可是豆腐菜易学难精,不少经常炒菜的人也做不好,因为豆腐很难入味。小时候在上海,一般人家喜欢用荠菜烧豆腐,通过勾芡裹住滋味,做成羹的模样。后来到了武汉,川派做法比较流行,主要靠麻辣调料让豆腐有滋有味。
或许因为豆腐存在滋味寡淡的特点,臭豆腐脱颖而出。70年代末的上海街头,小吃店里常常有油炸臭豆腐卖,一毛钱四块,形状四四方方,气鼓鼓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海人普遍有洁癖,这种臭豆腐并不怎么臭,但比一般的豆腐有味道一些。
80年代初来到武汉,臭豆腐还是一毛钱四块。武汉人管它叫臭干子,形状仍是方的,不过面积比上海臭豆腐大,厚度薄许多,炸出来是金黄色的。那时学校门口有许多炸臭干子的小摊,每到中午、傍晚两趟放学,小摊总会挤满中小学生。
大约90年代开始,街上的那类小摊都挂起了“正宗长沙火宫殿臭干子”这样的牌子,有的以讹传讹将“火宫殿”写成“火官殿”,也没人发现有什么不对。后来去了趟长沙,才知道人家火宫殿臭干子是黑色的,制作方法完全不一样,武汉街头那些“火官殿”,李鬼居多。再后来,臭干子摊渐渐少了。原因或许在于有些摊贩不讲究食品卫生,有关臭干子的一些不良传说吓跑了顾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连累了一部分本分摊贩经营也受到冲击。
豆腐“本尊”在全国都长得一个样,但它的变种则很有地域特色。比如素鸡,在上海是实心的,在武汉则是一圈一圈的,像蚊香。江浙流行吃烤麸,武汉人对之闻所未闻。我曾经带回过一些烤麸给武汉邻居吃,他们大多评价不好,说有点甜,他们不适应……
如果生活在国外,能吃到几个豆腐菜,相信颇能勾起一些爱国情怀,可见豆腐已是中国的标志物之一。而在异地他乡吃到素鸡、烤麸,又能激起味蕾上不同的乡愁,可见豆腐又是家乡的标识。很少有美食像豆腐这么神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0MDA3NDMyOQ==&mid=2247486111&idx=1&sn=e80dd485c7d4d506016dad7c8e133afa&chksm=fb3f82a9cc480bbf4fc15523120758b19a9b357b6c1e7e4cfdf9f65eed3d63d60374ae3a9159&mpshare=1&scene=23&srcid=1022zlBMn9OMPLI3SVP7J8ne#r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