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读书
恐怕很多人误解了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看老子的无为而治

恐怕很多人误解了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看老子的无为而治

作者: 7297160cf83b | 来源:发表于2023-01-08 23:05 被阅读0次

    上一章老子首次提出了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理念,本章进行了深化。有些人认为本章一些观点,如“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等是老子提出愚民政策,实在是很大的误解。其实,自古以来对《道德经》的解读就非常之多,甚至有些大相径庭,但其中少有对错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所处的立场不同所致。要想正确、恰当的理解文章真实含义,不妨放下自我的认知和分辨,回归“本初”,设想自己回到作者生存的年代,仔细揣摩彼时彼刻作者真正想表达思想。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方面,春秋时期是大分裂时期,当时社会正发生剧烈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可谓之“礼崩乐坏”。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战乱连绵。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而一些所谓的贤人德行并非真正的治世良才,他们投靠一些野心家,争权夺位、抢占钱财、大国争霸、小国兴兵、士人奔走游说、挑动千戈,使天下更加混乱、道德更加颓。;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年代,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诞生了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其中儒墨并称为显学,两家都提出要“尚贤”。孔子讲“君子尊贤而荣众”“见贤思齐”“舜有五人而治天下”,在孔子看来,尚贤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墨子提出“尚贤为政之本”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不尚贤,使民不争”,与儒墨两家思想不同,老子提出不尚贤,实则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尚”,古汉语字典解释为“尊崇;崇尚;爱好”,“贤”指有有道德的、有才能的人,当然也包含了有一技之长的人。老子并非主张不任用贤人,而是不标榜贤人。如果一个社会过分的崇尚贤能,许以高官厚禄,又大加宣扬、推广,只有贤人能收获名与利。人们就会争相效仿贤能,为贤明而争逐不已,难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相互倾轧,造成人心的败坏,道德的低下,甚至社会的动荡不安。王弼《道德经注》“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贤,就是有能力。尚,是以美好的名节嘉奖。崇尚贤能、显要名节,荣耀大过了作为,需要经常拿两者相比较才能使获得的荣耀和做出的贡献相匹配。)。苏辙在《老子解》中说的也很透彻“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崇尚贤能,则人们耻于落后他人而相相互碾压)。

    前些年,“天价片酬”在演艺圈虑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中蔓延着“读书无用论”,认为毕业面临着找工作、工资低、没地位,不如当网红进娱乐圈收入高、来钱快,妄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演艺圈内部,一些艺人为了快速提升名气、扩大知名度,无所以不其极,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如不加以规范和抵制,任凭这种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会有更多的人耐不住寂寞、不思进取,不但国家发展真正依靠的人才得不到扩大和补充,偏离了实业兴邦、产业兴国的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从而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多家视频网站和影视制作公司也发布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

    儒墨两家提倡用贤人治理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老子提出不推崇贤能,其意图是通过消除人们对于名位的纷争而令社会安定。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并非主要摒弃不用稀有的物品,而是不大肆宣扬、不展示稀有稀有珍贵的物品。《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人少,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财富不多,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财富分配均平,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睦相处,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一方面,社会的财富分配永远是不均衡的,之所以盗贼猖獗,因为人们都喜欢美好、珍贵的物品,一些人为了获得它们,会选择铤而走险,不择手段地谋取。对于管理者,如喜欢机巧、珍贵的物品,下级一定会爱好的更加厉害,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方面,如果人人都去追求珍贵稀有、贵重的物品,并将此作为身份的象征,会引发人们相互攀比、炫耀的社会风气,一些人别了得到它们不惜牺牲人格或突破道德的底线。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欲”,并非指饮食男女这些人类的基本欲求,而是可以引发人们贪婪、贪心等杂念妄想的事物,比如贵重的珠宝。这些事物人人都想占有,得不到的时候首先会引发内心的不平衡、不快乐,正如佛家将“求不得”作为人生有八大苦难之一(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胜阴),还会让一些人心智迷乱,企图通过技巧、奸诈甚至强抢豪夺的方式去获取。在一些偷盗、抢劫事件中,受害人受伤甚至遭到杀害,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犯了什么错误,而因其身上带有贵重的物品,引发了他人的贪心而导致犯罪,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说,不去展示哪些可以引发欲望的事物,民心自然回归纯真厚朴的状态。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话也常常被人诟病为愚民,实则非也。“无知无欲”是指没有非分的欲望和贪念。酒色财气乱人心,欲望贪念迷人眼,让百姓心中怀有智慧而腹中怀有食物,心中虚无才有智慧,腹饱才能没有迫切的欲求而不去用智谋手段谋求温饱。骨骼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才能坚强地支撑整个身体,没有虚妄的想法和动机就不会惹是生非而引起混乱,即使是怀有巧智者也不敢胡作非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尚贤”“难得之货”“可欲之事”让这三种东西的自然地按规律发展,而不人为地崇尚、珍视、展现,就做到了无为,可以让百姓安分守己,各操其业,社会也会稳定繁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恐怕很多人误解了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看老子的无为而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kp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