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个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说宋丹丹对儿子巴图完全是打击式教育,话怎么难听怎么说,把对方当作“自己人”以致于没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应有的“边界”。比如她在综艺节目中说“他从小没有一次让我笑着开心的开一次家长会”,甚至还表示想去民政局换儿子。
很多人看来这只是调侃,但与人(这个人是你另一半也好,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陌生人也好,不要忘记,他们首先是有别于你自己的另一个“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绪的独立个体)开玩笑,总有那么一个度,过了就会伤人。而这个度不是由说话者或者大众想当然定的,是要依据听话者的接受程度来定的,这需要说话者有一种共情能力,体现的是对听话者的尊重与理解。
话说回来,对同一个人同样的话,一次两次是调侃,天天说就不是了。调侃之所以让人不往心里去是因为你平时的肯定才是常态,他内心清楚这一两句玩笑话不代表你对他的真实评价。
反观节目中巴图的表现显然不是大家理解的听到玩笑话后的那种云淡风轻,一笑了之。他的表情是尴尬的,惭愧的,说明这些话直接戳进他心里去了。时间久了,滴水穿石,再强大的人也会丧失自信,更别奢求宋丹丹希望的“打击多了就会坚强”了。
说完妈妈,怎能不提一下爸爸,简书最近不是还办了一个“新爸五年计划”嘛,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爸爸在育儿方面的不可或缺。巴图的亲爸爸是英达,后来和宋丹丹离婚了,便不再过问大儿子的事情。那篇文章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比起妈妈的“不完美”,爸爸的“不存在”更让人不寒而栗。英达曾在节目中接受采访,大意是“怕伤害小儿子所以才要与大儿子划清界限”。这种理论我是闻所未闻,我只听说过爱情有排他性,还真没听说过亲情也有排他性,对子女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爱是人性,可惜他没有。
这种人是典型的只管生不管养,是个例,也是属于没救的一例。大多数人还是宋丹丹类型,她出发点是好的,除了保证孩子衣食无忧,也希望他个性坚强。可以说除了身体健康,还在进行心理建设,只是方法不得当而已。
这不能怪宋丹丹,因为没有人教过她怎么教育孩子,在她的上一代,或者上一代的上一代,普遍社会是随便生随便养的。
鲁迅的《热风·随感录二十五》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便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鲁迅之后的张爱玲也在《造人》中写道“凭空制造了一个人,然后半饥半饱半明半昧地养大他”。
他们的文字反应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么现在呢?
负责任的说,现在很多地方与当时无异。我前几天写的短篇小说《“结婚”》就是真人真事改编。二丫的养父母无疑是爱她的,但他们的的确确没有能力教好一个孩子,他们本身有很多局限性,他们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不懂科学。如果他们知道孩子不该吃垃圾食品,知道孩子发烧后怎么处理,二丫就不会高温惊厥从而影响智力;如果他们知道怎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二丫也有很大可能不会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怀孕;如果他们不是只在乎名声,只相信钱能买来婚姻,二丫在嫁人时就会先搞清楚这个人值不值得托付终身,而不是自欺欺人的靠“命好”来安慰自己。
很多人看了文章说希望二丫幸福,我也希望。她不被抛弃,不被男人欺负,生儿育女健健康康到老已经是她能得到的最大幸福,只是这个概率有多低可想而知。而且,就算她做到了,又如何?她的孩子无非是重复她的人生,重复着百年前祖辈们就过的人生,机械的这么繁衍往复。在当今社会,这种“幸福”其实是带有一些悲剧色彩的,它是落后的,与时代文明脱节的原地踏步。
二丫的情形代表了很多没接受教育的人,宋丹丹代表了受过教育但是并不知道怎么科学育人的我们,至于英达,实在是个例,不能代表任何人。
我们比宋丹丹好的地方在于我们还年轻,我们的孩子还小,我们还有机会不断的学习。我之前写过十来篇育儿经验,同事劝我说,你不要写这个了,受众太小,写小说啊。小说是要写(当然,我不认为现阶段的自己能够写出好的小说,这需要不停地阅读,练习,还有灵感)。至于育儿经验的分享,我也会坚持,虽然看的人少,但只要有一个人看了觉得有帮助,我觉得就有意义。
育儿很难,是个长期的任务,我希望能够贡献一点点力量。个人认为育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护理,一个是心理建设。
身体护理旨在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这也是我前面育儿文章写的一些内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大家常说,但确实要从娃娃抓起。家长任何一个小的决定,都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一定立马出现,可能出现在十几年后。比如小时常常把尿,长大后就容易得痔疮;小时吃盐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长大肾脏会出问题;小时滥用抗生素,会破坏免疫系统,会一生受害;小时不注意护理牙齿,长大之后就不得不一颗接一颗拔牙……而这些错误往往家长不自知,不认为是因为护理不当造成的,她们会无奈地说“我的孩子天生体质不好”。你做不到就算了,关孩子体质啥事?这锅“体质”不想背。
心理建设,我没有写过,因为这个课题太大,通用的方法很少,真正是要因材施教。有些孩子天生敏感胆小,就要着重培育他的胆识,以及社交能力;有些孩子天生混不吝,就要着重给他树立规则。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万不能一概而论,或许以后我会写一些这方面的个人体会。
虽然没有通用方法,我想大多数人的目标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快乐的、自信的、有爱的、最好还能够给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的人。
其他几点都好理解,不赘述,唯有独立,是过去甚至现在很多家长不重视的。很多人喜欢替子女规划人生道路,具体到上什么大学,干什么职业,选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甚至感动天感动地掏出毕生积蓄给子女去买房娶媳妇,但是又心有不甘,生怕孩子另一半贪了任何便宜去。于是开始各种作:孩子婚前先替他把钱保管起来;纠结房产证写谁名字不写谁;房子花钱了必须一块住,把孩子另一半当成寄“己”篱下的外人。美其名曰“以防万一”,这么作,不“万一”才怪。
现在房价高年轻人靠自己很难立足没错,父母有能力有积蓄,双方父母如果愿意拿出来,那么有多少出多少借给孩子,以后小两口慢慢还嘛。省得计较男方出多了,女方出少了,或者大儿子多了,小儿子少了,不累吗?有这精力折腾,还不如出去赚钱痛快,窝里斗最是让人瞧不起。
父母给孩子规划一切就是不把孩子看成独立个体的表现,打着爱的旗号控制孩子的人生,这样的孩子从未为自己活过,与傀儡有何区别?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懂得放手才是明智的父母应该做的。最后,把我很喜欢的纪伯伦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做个结尾吧: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
因为他爱飞翔的箭,
也爱稳定的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