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业本
无灾无难到公卿 与 多灾多难多诗文

无灾无难到公卿 与 多灾多难多诗文

作者: 捧个大瓜 | 来源:发表于2022-01-12 20:27 被阅读0次

    自古以来,大凡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并且有出息。有出息的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出将入相,光宗耀祖。这种传统的观念,自从隋朝正式实行科举制度以来,一直延续到至今。

    虽然有所减弱,但是,惯性的强大却是余波演漾。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考名牌大学。似乎上不了名牌大学,人生前途就从此暗淡无光了似的。

    这使得家长、学校都在焦虑,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失去了青春年华的朝气,天天苦读死读,问题一时成堆,愈演愈烈,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对可怜的学生们“双减”。可见,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多么的急迫。但有一个人,却不这么想,并且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颇值得玩味。更值得玩味的是写这首诗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提起苏东坡,恐怕国人没几个不熟悉的。不仅其本人有名,乃父更是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而驰名。或许苏东坡承继了父亲苏洵(苏老泉)的苦读精神,是以才博古通今,文章精华,震古铄今。

    但这首诗,却写出了几分无奈和自嘲,着实令人感慨。这与他成名以后的仕途坎坷有关。

    苏大文豪初入仕途,也是豪情满怀,胸抱经世济民的理想,有拯民与水火中的志气,但却是太聪明,太敏感,常常写文章直抒胸臆,这就不免得罪了许多权贵,得罪了权贵,当然要吃家伙,做不得公卿了。便一贬再贬,干的都是小角色。他在晚年写的诗,给自己画了一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前后两诗结合来分析,难怪苏东坡发出无限的感慨了。

    但我想,苏文豪的观点,也颇多值得商榷。聪明读书,本没有错的,错的是踏入不该入的门。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官场,历来是一个大染缸,那端的是白着进去,赤橙黄绿青蓝紫着出来,绝对不是好玩儿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打黑枪,捅刀子,无所不用其极,绝非如苏东坡这号直爽的人所呆的地方。

    因此,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侍才傲物,是做不了公卿的,不会圆滑,没有混功,也是做不了大官的。话又说转回来,有文学天才的人,就一定能做得了大官,并且把这个官做到极致而拯民与水火之中、经世济民吗?

    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有可能,也没可能。因为,对于经世管理来说,是需要一定的通融和手段的,不是把文章写好就能成功的。其更多的还是通过不世出的文章,达到做大官的理想罢了。既使在那首诗中,也还是希望下一代装疯卖傻,无灾无难到公卿而已。依然是望子成龙的另一个版本。

    于是,后世人等,据此,得出结论:正因为苏东坡一生坎坷,才催生出了许多华彩词章,使其本人与文章名垂青史。这就有些误导了。

    苏东坡写唯愿孩儿愚且鲁,不愿意孩儿聪明。如果现在谁拿这首诗去教导自己的孩子,恐怕要误孩子一生。现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才济济,不去聪明勤奋读书,甘愿愚且鲁,那么,今后如何立身?去单位公司应聘,最起码是本科文凭,进个好单位还必须是名牌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

    不然,你就只能去干些低级的诸如扫大街,工地上搬砖或者当个保安之类的工作,这种状况,任哪一位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千万别拿这首诗当作圭臬,去教育自己的孩儿。那样做的话,你自己就是一个”愚且鲁“的父母啦。

    再说踏入仕途的苏东坡,自恃才高,处处与宰相王安石对着干,这就是”愚且鲁“的真实写照。同为宋代的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早早就入仕途。

    但他与苏轼不同,能深得皇帝信任,处世灵活多变,终其一生宠荣隆遇,死后还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这是极高的礼遇了。仕途的顺畅,也不妨碍他成为宋词大家,同样文词名垂千古!

    晏殊是聪明而且不愚也不鲁,并无灾无难到公卿。既然有如此的条件,为什么还要愚着鲁着糊涂着到公卿?为什么还要搞多灾多难多诗文呢?

    我真看不得把作家搞成要饭的,去受苦受难才写出什么不朽之著的论调。难道当一个作家做一个文豪,非要自己去受苦受罪,饱经坎坷吗?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我想,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去做。

    谁不想事事顺畅活得爽快啊?谁想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呢?那些所谓的文学评论家,从来就是这个腔调,大肆宣扬什么死命去体验生活,获得第一手素材云云,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对于写文非常有害。

    王小波说:别人的痛苦,才是你创作的源泉,你不必去吃大苦,受大罪。倘若你为了写文,跑去搞砸锅卖铁去折腾自己,那才叫最大的愚且鲁,傻且笨蛋呢。

    写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他能跑去古代亲身体验吗?更多的是翻阅大量的历史材料,精心创作而已。照样好吃好喝着每天更文写作,这并不妨碍这部书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且一直红到现在。书是一版再版,光自己版税收入就斩获近一个亿。还不说有声书的版权了。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同样如此,但你能说余先生天天去吃苦受罪了么?晏殊一样文词大家,他去拿性命去相搏了么?

    我们都是凡人,大约平凡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稳定,少灾没难。在此状况下,开展自己的创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希望在付出劳动的同 时,获得丰厚的回报。事实上,从古至今,已有大量的先例。因此,万万不可被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学评论家那些谬论所误导,果真去”多灾多难多诗文“亲身体验,那才真正的是“愚且鲁”呢。正确的做法是“无灾无难到公卿,并且没灾没难多诗文”。

    当然,你要立志做圣贤,也可反其道而行之。没人去拦阻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灾无难到公卿 与 多灾多难多诗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qg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