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作者: 小拾一 | 来源:发表于2022-01-26 10:32 被阅读0次

第一节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渠道是(没收官僚资本)

建国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大措施是(统一全国财政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召开的会议是(七届三中全会)

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运动是(“三反”运动)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彭德怀)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我国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10月1日)

简述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解析】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几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简述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的严峻的考验。

【解析】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当时,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广大的心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回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简述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解析】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心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2)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行程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力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解析】

(1)它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2)它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管理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简述新中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

【解析】

(1)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开战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现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这次运动对于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情报的“五反”运动。改运动历时半年,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及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解析】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把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劳资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简述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解析】

(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外交原则和政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打开对外关系,同1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中苏之间一系列协定的签约,使新中国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同苏联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同盟关系,在国际社会树立起独立自主办外交的良好形象。(3)1952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37个国家的37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号召亚太地区和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捍卫世界和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简述抗美援朝战争及其意义。

【解析】

(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中朝交界的鸭绿江边。中国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近三年的艰苦作战以及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代表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二节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是指(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基本矛盾以及性质。

【解析】

(1)新民主主义经济存在着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简述新中国初期开始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解析】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2)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解析】

(1)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习那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一条“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试述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

(1)从世界历史上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2)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收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解析】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限制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必须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

【解析】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是(赎买)

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四马”是指(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简述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解析】

(1)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简述中国共产党指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解析】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度的方针。(3)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4)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2)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必经之路。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且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

(3)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版资产阶级所有制;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试述“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解析】

(1)主要内容:几种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2)成就:工业方面,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如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在工业建设上连接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等。农业方面,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前提和制度基础。

【解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召开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方面的制度基础。(3)通过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经济方面的制度基础。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解析】

(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今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3)总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解析】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关文章

  •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各族人民实现统一的标志是(1951...

  •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论述题) (1)帝国主义列...

  • 领袖者

    1893年12月26日在一个农民家庭降生,他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现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他领导中国人民开...

  • 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逐步发挥和生产力的不断...

  • 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逐步发挥和生产力的不断...

  • 学习体会之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推进富国大业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结合国情,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件极不容易的...

  • 省优质课1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丽水景宁中学 毛荣芳 师:共产党人的初心...

  • 开始开始

    历史进程 1. 三座大山被推翻 2.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事件(32) ...

  • 1月29日记

    1、学习和说话要一比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社会主义经济)什么关系...

  • 省优质课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嘉兴海宁中学 张峥凯 导入:70周年阅兵视频 一条“周总理今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rj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