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思维解构:
电影《起跑线》主题的是穷人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公平才是教育的起跑线。
根据这个立意,真正对抗核心是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但该剧的创新在于让处于这个两个阶层中间的,暴发户阶层作为切入角度,分别与两个阶层对抗,从而达到揭示上层社会,与同情穷人阶层的目的。
电影从第二幕开始至第五幕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即上图第二幕至第四幕)讲的是与富人阶层竞争入学指标。从搬入富人区开始,首先剧本安排的是男主一家与富人阶级的对抗,从接近,讨好,到被歧视,激怒了女主,强化其完成入学目标的决心。
紧接着,开始了早教培训,开始与富人阶层竞争入学指标,但是被告知,富人都是从怀孕就开始准备自己的教育,他们学校招聘前才去,已经太迟。揭示了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的焦虑,竞争的激烈。看到这里还以为讲得教育的起跑线是教育时间与内容的竞争。然而这不过是一个铺垫。
随着面试的失败,被告知可以装成穷人,与穷人竞争另外25%的受教育权。此时剧情一转,开启了暴发户与穷人阶层对抗。也揭示影片真正的主题:教育真正的起跑线应该是公平。最终在与贫穷兄弟的相处中,让暴发户得到精神升华,从追求与精英教育的竞争转向与穷人阶层一起维护教育公平。
一个故事的精彩在于包含了主人公与命运的对抗,疑惑的解答与自身的成长。
该剧是的对抗一环接一环,做到一个精彩故事的标配动作。而对于疑问的解答,放在了次要,隐性的位置。
在早教老师的对话中,提的一个问题,如何向孩子解释贫穷,关爱即是分享。后来剧中在男主搬进贫民窟后,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贫穷与分享,作为主题设置情节。最终在高潮部分,男主做了一个解答。
该剧还有一个贯穿全剧的次主题,就是英语这个阶级武器。全剧女主diss老公的方式都是,你知道XXX这个单词怎么拼吗?富人阶层的孩子不与讲印地语的孩子玩,凸显了英语不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阶级。而穷人争夺英语这个教育资源,希望学会了英语就能脱离贫穷。而剧中会设置了一个隐喻,向媒体揭露学校把那25%穷人的受教育权让给富人的就是一位印地语老师,也包含了印地语对英语的反抗。
讲一个故事讲得精彩靠的是有出乎预料的转折点,幽默的笑点与感人的泪点。
电影中,除了对抗脉路清晰,故事情节的设置也颇多亮点,尤其在第六幕次高潮,从第60分钟至100分钟之间,40分钟内塞入10个小的故事情节,期间包含两个转折点,三个笑点和一个泪点,小情节间衔接合理,故事节奏紧凑丰满,可谓全剧最精华的部分。
在剧本创作角度看,这是一部教科书式遵循三幕剧式创作法则,第一幕开篇介绍人物,背景,任务。在第二大幕中,以讲述对抗为中心,设置一个中间点,把第二至第五幕和第六幕分隔成两个大的情节,第三幕,在结局部分推向高潮。
全剧谋篇布局合理,对抗清晰,立意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整个故事完成度高,情节合理,在社会的写实与歌舞的写意中切换自如。从讲故事角度看这是一部精品,而故事性高,选取受众更广泛的穷人阶层为立场,又能选好代表说出心声,有笑点,有泪点,有紧张的转折点,这也是一部商业片成功的标配。
人物塑造
相比讲故事,人物塑造就难得多了,如果说讲故事看的是对抗,那么讲人物看的就是成长。他原来是怎样的人,后来变成怎样的人,而这一变,必须变得合理,一个弱质书生不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冷血杀手,这期间必定会发生什么故事,让主人公去领悟,去转变,去成长。
而这部电影,如果从男主角的角度讲,可以叫,我一个妻管严最后是如何反抗老婆的。电影开始的片段是男女主角少年时期,男主是一个屌丝,女主是一个女神,而一个屌丝与女神结婚了,注定男主是个妻管严的合理性。
妻管严,放在中国或者西方社会都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印度,可以说是特例。在印度社会,一有种姓制度,二又是极度歧视女性,在平民家里的女孩,很多都是十几岁就被送去做童养媳了,而家庭妇女在家里一般更是什么地位,这点在《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中都可以看到。
所以,电影开篇这个片段,可以说是拍给印度人看的,男女主角是自由恋爱结婚,而女主在少女时期就非常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想要做一件跟杂志上一模一样的衣服,而男主在少年时代就开始了他为了满足女神而愿意做任何事的屌丝行为。
而从女主的角度看,她也是一个平民,在少女时期就是一个向往上流社会的人,所以学好了英语,也许一心一意就是想嫁入上流社会,过上真正富太太的优雅生活。但是也许是种姓制度,不同阶级不能通婚,或者其他的原因,她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点可以从她搬入富人区开派对,请了她以前的同学可以看出。她更喜欢的是作为精英的他,嫁给男主也许是无奈的将就之举。
自己没有实现的童年愿望,就加注到下一代,希望女儿真正步上上流社会,这是合理的理由。也是让她,一个有洁癖的人,到贫民窟中去跟老鼠睡在一起的精神支撑。
一个为了女儿的前途,一个为了妻子的满足,于是从平民区搬到富人区,再搬到贫民窟,这还不足以完成转变。
于是安排了贫民兄弟希拉姆,一个憨厚善良讲义气而又出口成章的农民工。
他憨厚善良,在男主被锁在厕所没水擦屁股的时候,主动给了他水,在一个肮脏的地方建立起的友谊,确实难能可贵啊——哈哈,所以说阿三哥是一个神奇的民族,都穷得没有水了,还特么一定要用了水擦屁股。
他讲义气,在男主被老板克扣薪水后,他分了一半给他,在自以为男主没钱支付学费时,居然能去碰瓷,把骗的钱给男主交学费。
他老实,在知道男主是有钱人时,他愤怒地要去揭发,但是去的途中见到了男主女儿那么可爱地抱抱亲亲举高高,心就融化了,狠不下心去破坏这一切。
他愤然地去,又无奈地走,这一切男主都看在眼里,树立了一个老实人就活该被欺负的形象,最终让男主忏悔自己的行为,在与富人阶层竞争入学名额失败,就想着扮成穷人去掠夺穷人的资源,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个欺凌弱小的强盗行为。鼓起勇气,逆了妻子的意,去找校长自首。
当然,这期间,他的“口才”取到了关键作用。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位贫民兄弟的牙力:
“有身份的人才有名字,如果你在餐厅工作,人家就叫你服务员,如果你是大肚子,他们会叫你死胖子,如果你个子高,他们就叫你竹竿,要是你搬货物,他们就叫你门童,如果你照顾园林,他们就叫你花匠,要么就骂你,别的他们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穷人就是这样,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政客们盗窃穷人的食物,建筑商们盗窃他们的土地,我们好不容易得到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你们想把它也偷走,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如果我们的孩子接受了教育,也会说英文了,就没有人来伺候你们是吗?”
“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像你们那样吗?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窃取别人的权利”
说得够震撼,够狠,够刀刀入肉,我觉得我都说不出这样的话,哈哈,那也是,在中国我们金融民工待遇是比不上农民工兄弟的。
这些话当然是编剧的观点,借他之口,警示世人。
这剧中还有一个精彩的人物塑造,那就是校长夫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次对话。
最开始,男主是在电视的采访中看到她,说自己是女仆的女儿,现在做了校长就是为了穷人说话。一副道貌凛然,大公无私的形象。
然后在男主自首的时候,却发现,她不过是个伪君子,生意人。穷人最大的敌人不是投胎的富人,而是那种由穷人脱贫的富人。他们经历过贫穷的心理扭曲,到他们手握权力后,就会变本加厉,眼中只有自己的权利,再无穷人的死活。
男主在贫民兄弟的感化下,最终良心战胜了自私,也战胜了对妻子的盲目满足,完成了一个个人演讲,自己得到升华,实际上也最终征服了妻子,支持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对上流社会的崇拜,只崇拜她自己的老公。
这也侧面说明,搞定女人是不能靠有求必应的跪舔,而是要靠征服的...
遗憾
这部电影是精彩,但是要称经典,就还差那么一点意思,遗憾出在了最后的高潮。
在剧情设计上面,最后突然出现的公立小学的歌舞团,和所有家长都在的大会堂,都过于理想化了。剧情在此也有写实转向了印度歌舞片的写意,放弃了现实,追求故事内涵的诗与远方。
本质上看,这是电影,没有什么戏剧化的场面不能发生。但是作为一个前期铺垫那么久的故事,观众期待一个更震撼的高潮作为结尾。而剧情这时选择写意的方法去完成这个高潮就远远不及写实来得震动人心。相对比《摔跤吧爸爸》的最后那KO的一摔,又或者《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最后的那句“freedom”,这个高潮有点软弱了。
而同样,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准确点说是让中国人或者美国人都无法理解的是,最后的结局是,男主演讲完,全场所有想鼓掌的人都被制止了,最后是她老婆一个人的掌声,默默离场。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你从后场开始带球,过了五六个人,最后面对门将要射门时,却选择跟他讲和。
这种情节设计,换了美国电影都是应该KO最后的boss校长夫人,推翻了这个统治者,建立新的体制。更不要说国产电影了,最后肯定是全场起立鼓掌,宣扬和谐社会啊。
但是到了印度三哥这里,全场静止,自己默默离场,最终只感动了自己,与他人无关。
这是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吗?
这是我理解不了的,印度既是那个被五万英军就变成殖民地的国家,也是那个不费一步一卒就独立的国家。既是那个在美国企业高层最多的外国人,也是那个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亚洲贫民窟。既是那个砍价斤斤计较的阿三哥,又是一个本该反抗时却选择inner peace的理想主义者。
只能感叹这是一神奇的国度
感想
“Are you OK?”
这是雷军在小米印度发布会上与粉丝打招呼用了这样的一句英文,在国内成为了笑柄。笑的人其中就有万达的公子王思聪。
剧中女主说,在印度,英语不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阶级。一个德国人说错一句英语,一个法国人说错一句英语,抑或者是扎克伯克在中国飙错一句中文,大家都会觉得没什么。
但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哪怕你是富可敌国的商业领袖,说错了一句英语,却可以成为一间丢脸的事情。可见一个民族的奴性是不容易被消除的,哪怕你有钱得像王思聪。
教育的公平与素质一直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道过不去的坎。但是欣慰的是在公办教育没有突破的今天,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教育,知识付费做得风生水起。
以前,我想听北大的教授讲课,我得真的考上北大,但是有了知识付费,我能在网上花个几十上百块钱就听到。这不得不说是我们中国教育最大的进步。
以前我想学个摄影,烹饪,插花,画画,我得花个几百上千块找到培训机构报名,但这些优质资源是集中的大城市才有,在乡镇你有钱也学不了,只能自己买一堆书摸索。但是有了知识付费的今天,在某些领域是补齐了教育公平性的一面,只要我想学,我下载个app就行,而且价格也便宜到去街边用骗路费的伎俩都能骗到的水平。
相比于印度,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