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娃待在家里也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从最初的慌乱,焦虑期待上学;到人仰马翻,各种兵戎相见;折腾了数日,我俩都累了,不如和好如初,变成现在的整兵休战,和乐安详多了。
和平共处的这些天,才越发觉得温尼科特说的——60分妈妈的深意。
孩子不爱午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用尽各种办法想去揭开谜底,也曾经多次询问出了原因,但是孩子的发展有他的规律,哪怕他是在“说谎”,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会清楚。
因为根据皮亚杰的发现——一个6岁的孩子,在学习中也无法区分诚实的失误和故意的错误。
然后你会开始觉察到:发现当你的目的是想控制的时候,就不要妄想对方能改变。
前几天有个朋友说她的婚姻岌岌可危,她已经放弃了继续抗争的权利,学会接受。另一个朋友说你得相信对方会改变的,多想想她的好。我说——只有放下了控制,想要对方改变的心,才有可能放过自己,放过他人。
她说我说的对极了,他们婚姻分分合合数年,吵架离婚冷战所有的控制策略用了一遍才知道,不得不放下控制,学会接受,当你学会了接受,过程却用了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领悟是残酷的过程。而我与娃的午休的战争也偃旗息鼓了。我举了白旗,彻底放弃。
我开始学着不去打扰他的世界,各自安好的感觉挺好的。这一天,他很早地起床,一早上各种运动和阅读绘本,显然他很困了。
中午时分,到了我午睡的时间,因为学会了不去勉强他,我只是提醒他他想做啥就做啥,只要不打扰就ok。他也开心地答应了(没想到妈妈如此豪爽,将信将疑??)
这时候P.E.T.的无声语言的倾听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我安详地躺在床上,他在旁边看书。
突然他叫住我,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妈妈,我想让你抱着我。
我恍然间感到一种被信任的稳定感,内心激动又疑问,激动于他很少提这样的要求,一旦有这样的要求肯定是他需要爱的守护;疑问是我的态度改变了,他反而就有了变化,这让我很意外。
内心戏一堆,却还能平静地去面对他,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改变的开始,我希望给他带来的是安全的港湾,而不是激烈的战场。
我缓缓地抱着他,温柔地抚摸他,彼此互相依存,没有语言的温暖原来可以这么美好。
他就翻来覆去翻来覆去地很想努力去睡着,尽管很难,然而我非常清楚他特别累,我就继续抚摸他,没有任何语言,有的仅仅是包容和接纳,有的仅仅是相信而放松地感受。
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他就这么睡着了,躺在我的怀里,就像曾经待在我的子宫里那样的安全,安静。
给自己这样的一个过程打分,确实是要比六十分高点,毕竟我把只是感受到了内心戏没有表达出来,自我的平衡还是恰到好处。
当自己用爱的力量给予孩子的时候,也会想着如果曾经有过这样的“妈妈”存在,我将会是如何的?
童年只有一次,陪孩子的过程一去不复返,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长,多体验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少走轮回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