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
叔同先生,允我借你的人生闲话几番             

叔同先生,允我借你的人生闲话几番             

作者: 深骁夕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22:44 被阅读8次

    正文:

      绮丽的句子不消多,多了便成泛滥,让我疲乏,随园散人信手勾勒的三言两语赫然摆在书的右下方,让我一眼洞见了此作为文风格,但我其实不喜读这种风格。所以,我与借我这本书的小友,心悦和不喜的理由倒成了同一个因故。

    但挡不住我此刻要了解弘一法师的热望。

    到底翻开了这本书,到底撞见了随园散人眼中的李叔同。

    读传记有两点享受之处,一来虽文下之人的轰烈而传奇是远景,不系己身,但流浪在那些已散若云烟的轰烈而传奇中,所得的几许情思,悲欢闹静的折腾,心绪起伏,是为在;二来,无关书中之人的事了,在流连词章幻化的世界时,我是遇见了自己,我是撞见了自己的心流。

    指引我敲开弘一法师世界的门的,非他之满腹才华,非他之风流肆意的人生,而是他转身弃了红尘,归入空门。而我,自幼心中对佛门有隐秘的倾仰和趋随之心。但说来惭愧,掠完弘一法师生平,潦草记得的却是其半生俗世的人情际遇,关于青灯古佛的后半世,只记得他法名叫演音。

    想来,是我与佛家的缘分未到。——我心系红尘,入世颇深,自陷囹圄。

    物质生活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因了这个说法,我到底是羡慕李叔同出生富贵人家的,三四百年的产业,开了盐庄和钱庄,要知,盐业当时不能私下随意开,基本是被官府垄断,借此可以料想李叔同家必有权势倚仗,而开钱庄,无异于在家等着收钱了。

    钱、权不愁的家底,撑起李叔同富丽堂皇的前半生,身在天津,一念起,他想搬家来上海,便来了上海;他可以在城南草堂把酒“天涯五友”不问俗事,却自有钱庄按时汇钱供自己挥霍;他可以一念起动身去日本,蹉跎六年……他这一生不曾被物质拖累过,而等李家产业破产时,他却早已出家不再需要这些身外物。

    ——想来,一个人可能是没有机会遭遇另一个人所深知的苦处的。李叔同不曾为钱困惑过;有才之人永远不了解平庸之人的嫉妒之心;游鱼长不出翅膀翔弋天际或呼吸花香;一个人可能永远遇不见一个会把他伤害得体无完肤的人。——这不是侥幸,这是必然。

    我是个不喜欢收藏知识的人,过眼云烟转瞬即过,不喜重复,我向来知道我此般陋习,年年岁岁至今,已经成了思想里的顽疾了,想来又是自责不已,自己何德何能呢,竟这般蹉跎韶年,无才亦无踏稳之心。想李叔同幼时,李鸿章初见之可谓大赞,此子必有天纵之才。

    认定一个人真是奇妙。

    我们有说一个人三岁见老,爱情之中我们有说一见钟情,我们在现实中见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断语,甚至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只消一个人生初见,竟发现竟确认我是如此了解眼前这个人。一定是这样,没有意外。

    李叔同是有才有天赋之人,他母亲又对他学习之事严律,他也便是一学便通了诗词戏剧、书画音乐、金石篆刻……他后来在杭州、南京、北京等地高校教授音乐和绘画,其学生说他虽不教授国文,但国文比国文老师好,虽不教授英文,但英文比英文老师说得好。我朋友陈和我素来自嘲自己鄙薄、羡慕天才便是这么回事,这些天才向来学东西快,而且做到极致,像李叔同去日本,自己很快钻研透日语,在当地租房子住了半年,周围邻里竟无人知晓他是个中国留学生。

    当然,这也有几分他性格微显孤僻,少与周围人交流的的缘故。

    初知李叔同的这面性格,我到底是起了好奇之心,有这么个风流浪名的人,竟也是这般不通人情世故长出来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此句,当真深入人心,人世诸多繁华变迁,更迭流年,物是人非,便都藏进了这七个字中。

    李叔同爱他母亲,他只有母亲可爱,其父古稀高寿娶了他年轻的母亲做四姨太,去世得早,父亲去世时他可能都不懂死亡的含义,他是在母亲的温褓里成人的。可爱要造就遗憾,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去世,享年46岁,25岁的李叔同永久地失去了他的母亲,因当时在买棺木,其母闭眼时他未得见其最后一面。

    但不忙,在她去世前,他还爱她,爱得毫无保留不遗余力,爱得没有原则无所顾忌。

    李叔同为何会娶余氏呢?当年听戏时丢了心,两情相悦之人明明是戏子杨翠喜,但戏子出生的背景却不为俗世认同,亦不为李叔同的母亲认同,终于不忍拂意母亲所愿,娶了俞氏,然后李叔同这一生为数不多的冷漠都给了俞,直至她死。

    他与俞孕有三子,但抵不了他洞房前的冷漠,抵不了他新婚后便去找杨翠喜你侬我侬,抵不了他从不与她细语问寒夫妻交心,抵不了他去了上海心系上第二个女子李香萍,抵不了他母亲去世后他便心无所牵去了日本,抵不了他留洋归来又带回一个日本妻子诚子,抵不了他后来纵然纵情声色,却从不曾爱她对她温柔,这么多年,他心里竟然是一点余地都没有留给俞氏罢。

    我若是恨他,便是对他不公平。

    但我恨他对这个女子不公平,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意,他委屈的岂止是他自己的心动,岂止是杨翠喜的心碎,更有俞氏不曾见爱情的凄凉一生;但我怎么敢恨他用别人的不幸来圆满母亲的所愿,爱,有时可以牺牲一切。

    这话不是我说得偏颇,我也不能妄言如人不能愚善一样,人不能愚爱,只是爱太神秘,让人有毁灭一切的勇气,也让人有宽容一切的力量,旁人好清闲怪罪李叔同薄凉,谁人又比他更清楚违背心愿行事时的痛楚,至于俞,他不是不给,没有的东西如何去给。

    世间安得双全法,如果无论哪个选择都注定会辜负一方,那我还是求你周全就好,我甘愿走入这婚姻的桎梏,画地为牢。母亲。

    ——一个人心中的天平一偏颇,哪里来得及顾其它,李叔同辜负不了母亲,只好堂而皇之辜负妻子俞氏;比之人没有物质基础的保障时,只好堂而皇之辜负精神生活。

    撞见选择的无奈,才好体谅人生的轮回。

    我怕撞见“情深不寿”四个字,我高中时就从纳兰容若身上见这四个字,几年发酵下来,越发对这四个字诚惶诚恐,哀可断绝,哀如何断绝,哀可取人性命矣。但还好李叔同不是情深之人,所以他少受人间情事诸多折磨,我说他是深情总见决绝,是心软之人,却不是当断不能断之人。

    他心软,所以对周围所有人都善良;他决绝,所以他了无牵挂入了空门,所以泛舟湖上,两船相对,妻子诚子问他什么是爱,他说爱是慈悲,她再问他,先生慈悲待世人,为何独独伤她一人?他却回身泛船离去,未留一语。

    多少事情不是这样,惊鸿一瞥,便记半生。

    嗯,我。

    由少及年长,几乎周围人都怀疑过我的善良,我不应该对所有人善良,这个出发点是我未知世事险恶,无防人之心,要被伤害一遍,要被辜负一遍,要被黑暗的社会污浊一遍,如果这些情况出现了怎么办,如果我伤心怎么办,如果我走向另一个极端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该用自负的姿态为自己辩解一番才好。这些其实我都知道的。我只是“选择”了不用那个恶的角度度量人而已,知道了也不说出口而已,不代表我不知晓的。从前我不知道我幼时想的是些什么,该用什么词囊括,后来我知道我幼时脑袋里装的便是一些哲学问题。我省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直接心系了苍生,觉得任何人都要去原谅——虽然常常做不到,但意识却早已走到了那一步。建空中楼阁,瞭望了半生。

    这种姿态幼时又受儒家思想几分熏陶,仁者,众生平等,再受佛家几分氲染,过者,皆有缘由——非常可惜,所有人只见我目光无辜,从没有用儒家、哲学家和佛家三种角度来看过我,他们心忧我时,我又辩解不出,只好接收了他们目光中的担忧心领他们的善良和爱意。

    还有余思照看我的好赖的人,请你们记得此时自己能够施予善意时的心境状态。这不是宽宥者的心态,这是一个人现在还幸福的印证。

    但如果伤害来了,我陷或者不陷,我说佛偈,得失不过因缘,弟子自有归宿。

    从我的空中楼阁下来,我们继续说说李叔同,再叙三说。

    一来是弘一法师遵律过午不食,后来仿若是主持怜他身体,把全寺午餐提前到上午十点,我就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嘛。说来弘一法师最是严律之人,此方面可谓是说一不二了,这点很是撞击我对济公的认识,毕竟当年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其特立独行的姿态几乎毁了我对“纪律”两字重要性的认识。

    二来是有感:一个人心中的邪念不一定影响眼前这件事,但一定会影响在下一件事面前的决定。譬如1928年,尤惜阴居士和谢仁斋居士决定去暹罗——泰国,弘一法师听了,觉得可以南下宣扬佛法,便决定一同前往。我当时痴想,弘一法师这下又能涉足人间一处新地,感受不同文化,拓宽生命宽度了。岂料厦门靠岸时,陈敬贤居士相劝其留下在闽讲佛学,弘一也便随即辞了尤惜阴和谢仁斋,果真留下宣扬佛学。——我不是讶异弘一法师何处讲学不是讲学的选择,我是意识到我心不诚,初心是讲佛学,我却想了体验生活和拓宽生命宽度等杂念,若有这些杂念傍身,在有人求助时,又岂能干脆放下去暹罗的念头呢,自己不是成了舍本逐末了吗?咏春拳小念头有句话好,小念头不正,则终身不正,练武如是,人生亦如是。

    三来记得依稀是弘一法师病倒,后来自己反省,反思出了是自己好为人师,因故累身病倒,之后更是自己废了“大师”“法师”等尊号,只求自律己身,不再好为人师,自诩自知佛律。我初时是觉得弘一此番真是极端,但这极端绝非贬义,甚至是褒义,一个生病累倒之事,若放在苏东坡那旷达之人头上,哪会反思出什么是自己好为人师之故。偏偏他是弘一,偏偏他背了多年戒律佛法,偏偏他久宣扬佛法,偏偏他生病不止当今这次,但就是这次他顿悟了自己好为人师,实属不该。——不是苏东坡就没有反省之道,只是你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极端之道,那极端是每个人在所秉路上日积月累的渐悟堆出的顿悟,那极端就是一个人的个性之处。若非极,又岂知其味。

    琐碎之言,竟堆了3700来字,唉,寥记相识弘一法师罢,有幸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叔同先生,允我借你的人生闲话几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vn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