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国内外的媒体报道存在很大的倾向性。
英国人希望记者成为一个代表,能运用自己的智力向不能亲临现场和不了解背景“事实”的人解释情况,当然,他们假设这个被选中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解释任务。我们却不是这样,我们把自己的记者限制在信使的角色。——《报纸的良知》
定义
解释:解释不等于评论,解释是必要的,不带倾向性地解释某一事件,这样的行为应该得到认可。当发生冲突时,如果不加解释或解释不当则很有可能造成浮于表面的假象,令读者误解。
解释型倾向:因报道解释不正确而导致的倾向。
一、不解释造成的误解
因记者带有倾向,不对事件发生的背景、缘由等做任何解释,给读者带来误解。
例:2014.7.17《纽约时报》:《City Aims to Play Down Its Dog Meat Festival》
并未解释玉林狗肉节产生的文化背景,也并不将狗放在食物语境下探讨,突出将其作为宠物,显示中国的惨无人道。
原文如下:
在保护动物权益的运动中,动物权利倡导者强调了食品安全威胁,其源于中国肉类猫狗贸易的不受管制。由于用于食物的正式繁殖受到限制,因此在榆林等地,流浪者和宠物被挤满了需求。屠宰场没有受到严格检查,贩毒者有时会使用毒药杀死他们的屠宰场,给最终的消费者带来风险。
中国没有虐待动物的法律,并且有食用狗肉的历史,尤其是在南部和北部地区。不过,这道菜并不常见。该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不约而同地,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出对狗的所有权,有时残酷和任意限制执法的规则。
——《City Aims to Play Down Its Dog Meat Festival》纽约时报
该报道中,几次强调“宠物”,并未说明中国吃狗肉是将食用狗作为一种与鸡鸭鹅等动物同等的个体来对待,而是将其作为宠物,刻意凸显中国食用宠物的行为,不解释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习俗,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印象大打折扣。
利用西方惯用的价值观圈套中国国情,对事件原委并不进行全面的报道解释,从编码的源头对新闻事实进行曲解,解码自然就偏差了。这样构建双重话语空间,将国外读者置于文化差异之下,陷入“鸡同鸭讲”困境,形成“妖魔中国”、“落后中国”认知图景。
《报纸的良知》这样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5f69a6c73837633f.png)
二、不完全解释造成片面认识
记者只解释其中一方的行为,让读者产生片面认识,进而与记者站在同一立场上。
例:2019.9.23《新京报》:《湖北叫停一小学“三年级才上数学课”,现一年级已开数学》
湖北赤壁一小学三年级始学数学事件,媒体报道均集中在课改不合规上,只讲一方话,隐性引导读者认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1957f4bcaf2b646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41377b35513149ce.png)
该校校长称,此次课改早已报备教育局,且教育局表示默认,但新京报的文字报道中且丝毫未提此事,导致读者误以为该校违规课改。
虽然该文字报道并无任何倾向性话语,但记者的态度可略知一二,都是新京报的报道,文字版却未提到此前教育局态度。
从篇幅上来看,对该校校长方的解释远少于对教育局规定的解释。
这是一种隐性倾向,潜移默化地令读者产生倾向,并不知不觉地被记者的态度先入为主地占领。
《报纸的良知》这样说:
反对校董事会的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反对意见,而只用一两行说支持者也发了言。我们做得没有那么过分,但我们确实是用支持者的话作为报道的开头,并在结尾用半栏的篇幅客观总结了反对者的发言。
三、过度解释造成观点植入
记者解释过度而加入了主观意见,新闻报道带上了社论的性质。
例:2019.10.9《新京报》:《北京2019年最低工资保障线25920元》
本是出于好意的建议,却令报道不专业。
2015.12.29《钱江晚报》:《杭州镇政府办公楼前停民航客机爆红官方回应:已停8年》
文末论述并不属于新闻事实,而是记者自己的想法,且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整个显得十分的多余。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dcd8590e434b90a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4d314527b0a5591d.png)
从新闻本身来说,记者的主观报道有悖新闻事实原则,报道传播的就不是事实,而是观点。而不知道真实情况的民众则会被观点带偏,得不到正确的认识,重则误导整个社会的认知。
从记者的角度来说,主观性报道不利于专业素养的培养。
正确做法是引用别人的话,标明出处来源,避免议论出现。
四、新闻倾向与客观性的矛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7734b348d5bea12a.png)
如何解释和解释多少,倾向性与客观怎样调和是一个难题。
但我们需要做到倾向与客观的对立统一,既不能误导大众,又要在需要正面的时候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前文提到的课改)。
这要求记者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3329/b08a89170a521f34.png)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消息中不能有记者的议论[J].新闻与写作,2008(12):59.
[2]史安斌,王沛楠.断裂的新闻框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扶贫”与“人权”议题的双重话语[J].新闻大学,2019(05):1-12+116.
[3]白龙.国际涉华报道的新闻倾向性研究——以广西玉林“狗肉节”事件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6):104-108.
[4]侯迎忠,蔡思岚.香港主流报纸涉“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研究——以《南华早报》《经济日报》和《明报》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0):85-89.
[5]曹然.再论新闻客观性原则——基于新闻学若干概念的辨析[J].学术交流,2018(05):159-164.
[6]孙利,曹之宪.建构无偏见的报道框架——“走廊医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建构及其倾向性探析[J].青年记者,2014(35):23-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