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几本书,大致与散文有关。
早上起床,小晴吃过奶奶后,依然闹个不停。索性背在身上,弹一首《忘川的河》来消遣。固然,她年岁尚小,听不懂我嘶哑的喉咙里哼的是什么,但一会儿,小晴就恬静地在背上熟睡了。我拿起一本书,书名叫《读书与人生》,是傅佩荣写的。我对作者知之甚少,只是一打开书,其中的一行清秀字句瞬间映入眼帘:把握人生的秘诀在于成长,而成长寄望于心灵得以提升。
我在想,为什么四十多岁以后,自己才毅然决然地选择走文学之路?
这让我回想起一个朋友。
我们相识在青年时代,彼此朝气蓬勃,意气风发。那青葱的岁月里我们无所不谈,高声歌唱,聚在一起常常觥筹交错,醉眼迷离。成年以后,源于行业不同,社交圈各异,再次相见时已是二十年后。一见到他,过去的点滴立刻就浮现在眼前,反观他现在的处境,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二十年,变化可真大啊!
我问他:“你工作了多少年了?”
“二十九年了。”
“快退休了吧!”
“再过五六年!”
他说完后反问我一句:“我退休后你也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岁了。退休后想干点啥?”
“作家。”
“作家?”
我想,是的。他感到很惊讶,一会儿后,从唇齿间挤出一个字:“切!”继而把目光从我的脸庞开始移开,谈起他的退休后的愿望。他说了很多,归结起来大概是说,自己忙了一辈子了,累了,该好好休息了。他还说,他要在农村建个房舍,顺便养鸡种菜,无聊时找找邻舍打打麻将,多惬意的生活!
当然,我不能说他的愿望不够美好,退休后大半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我似乎觉得他的生活还缺点什么。
退休前,我们所共事的单位是有制度的,不得违反。退休后,丢掉了头上的“紧箍咒”,人多多少少会变得随意起来。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允许的范围,如若没有一点信念来支撑而一味讲求自由,人难免会陷入堕落的泥塘。
古人常常以未雨绸缪来提高危机感。危机感来自我们现实的生活。要想提高安全感,粮食储备固然不可少,开支多多少少要有一些结余,重要的是保持头脑的清醒。人的脑瓜好似一口井,要想保持清澈就得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而新鲜的活水从哪里来?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书本。何况古人也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修行。
我觉得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从走入社会才开始。进入社会前,读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只能算得上谋生。目标达成以后,我们就进入了社会,之后好多人就忘却了读书这一件事情。即便拿起书,也是与自己的工作有关联。很遗憾,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都不叫读书。我读书的理由甚是简单。年少时,父母也正值中年,该说的道理都对我说过无数回了。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日月更替,四季更迭,父母的思想也渐渐凝固起来,早已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了,再也教不了我多少了。那怎么办,是不是把自己的思想也跟随父母停留在二零三零年代?这只是一种遐想而已,我们都知道,活在当下,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除了勤练过硬的本领,还需要读一点书来保持生命的活力。
退休后的生活,我的处境跟很多朋友的处境相差不会太多,唯一不同的是,我肯定会在枕边或在墙角,安放几本心仪的书。
我想,这应该算是我的梦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