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脾虚则泻,胃虚则吐。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又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钱仲阳曰: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则知虚实寒热皆能成吐泻。
又有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多睡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更兼咳嗽,先服大青膏发散,后用益黄散和胃。
若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吐痰,饮水不止,大便黄水,此胃虚之症,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凡遇小儿吐泻,惟恐脾虚生风之患。《心鉴》云:儿分长幼,病察虚实。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有一日半日而发者。
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子以泻为速。若气虚暴泻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泻不成风候,久之终于虚乏不治矣。但泻宜实脾为良,吐即生胃为本,截风之药略加用之。
凡惊药及寒凉之药切不可用,亦不可用太热药,不宜轻妄投剂为幸也。仲阳不分寒热吐泻,而曰皆当下之,恐未妥当。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钱仲阳曰: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然后和胃。
夏至后吐泻,身壮热,或伤热,或伤乳,吐乳不消,泻深黄色,宜香薷散之类。小儿伤食及湿热作吐泻者,须用胃苓汤,反觉平安。
摘自《幼科折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