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而“表达”是一种能力。性格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不一定有相关性。
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面向公众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提到大规模的演讲风气,直接能联想到的是古希腊。古希腊实行公民阶层独享的有限民主制度。公元前4世纪,雅典城大概有25万人口,其中4万成年男性有参加议会投票的权利,他们决定着这个城邦的大型决策。这使得“演说”这一表达形式盛极一时,有学识的人通过有号召力或煽动力的演说,将自己的思想发布出去,以影响国家的政策。大量的辩论、演讲介入人们的生活,口头表达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能力,这种偏好流传至今。
但在古代中文语境中,“不善言辞”往往不是贬义。“外向”这种爱说不憷的性格并不讨人喜欢;相反“性情沉静”“三缄其口”才值得称道。“出口成章”是我们夸人表达能力强的一个词,这词有意思:夸的明明是口语,落脚点却在书面语上。
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人们更多分工合作,也要求人们更多交流。同时,对外向者的偏好更接近于一种“幸存者偏差”。
外向者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内向者则相反,所以我们更容易听到外向者的声音:“我们外向是个好性格”。但我们需要每一个人都“外向”吗?码农编程,会计算账,设计师改改改……这些工作并不会因为你的开朗活泼增加KPI。
“不善表达”,还是“不想表达”
分清表达能力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自己在哪一种能力上出了问题:是不善于在公众面前口语表达,还是不善于口语表达,还是不善于表达?
需要两点认识:
1.“不善表达”是能力不行,不是性格不行。
2.即使“不善表达”同时也“性格内向”,一样可以有精彩的生活。
如果是能力问题,可以选择针对性训练表达能力,或者寻找不需要这些能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改变性格。一个“不擅长表达”的内向者,被强制成外向性格后,顶多变成一个“不擅长表达”的外向者,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年代,我们没有理由跟自己的本心过不去。
但人可以选择做一个善于表达的内向者。改变性格,不如训练能力。相声演员于谦说:“我和郭德纲都是内向的人,台下话不多”。这一点都不让人惊讶。能力和性格,他们分得很清楚:我能说不代表我爱说;我爱上台说不代表我爱台下接着说。所以“内向者不善言辞”是一个谬论,或许内向者中不善言辞的人比例较大,但只是因为这些人不乐意表达造成的表达能力不足,这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弥补。
一般来说内向者更倾向于参与对话人数较少的交流,或者深度交流。这只是倾向不同。在某些行业,具备深度交流的表达能力恰恰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Day 2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