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家里还有好些新书,尚未拆封。但双十一仍没成功剁手,兴奋的购置了一箱子畅销书,均是我听过却未度过的好书。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是其中一本。一直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就连杨绛先生的大名都是去年先生逝世时经过漫天的新闻才得知,真是想来羞愧,不过,令我羞愧的事情多了去了。就连现在,我也不能说我认识杨绛先生,顶多只是知道先生的许多名头罢了,如翻译家,文学家,钱钟书夫人…当先生过世时,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纪念和赞扬让我对这位女先生有了一些莫名的仰慕。又不知从谁人口中得知《我们仨》这本书,一听名字,便很喜欢。
![](https://img.haomeiwen.com/i6512278/1d110661670e4c09.jpg)
出远门必带一本新书,要么是去的路上,要么是回的路上。这,竟然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出门的仪式。出门的次数多了,就知道坐在车上最适宜的两件事便是读书和睡觉。上周末去长沙,我便随身带着《我们仨》,因为它的块头最小,适宜携带。等车的时候拆封的,一看便停不下来。白天培训,晚上看书。看到酣处,不分昼夜。就这样,昨晚夜里十一点五十,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我合上了书,合上了眼,却合不了思绪,亦或是随书中文字而涌动的情感。本想着要写下当场的感受,又因懒惰和害怕没能开始。今天晚上,这样的想法却难得的还在,只好勤奋起来,正视自己的害怕,无非就是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浅薄。于是自己劝慰自己:我又不是什么大家,不过是写写好玩儿,抒发抒发感受而已。
怪自己还不够了解杨绛先生的写作特点,在看第二部分的时候,完全不知道竟然全是先生在描绘他的梦境,书中写钱钟书先生被一个莫名的电话,一台黑色的轿车给接走,然后安顿在一个十分隐秘的小船上。我看着疑惑极了,浮想联翩,是不是钱先生是被政府组织秘密监禁了?我竟然可笑到赶紧百度: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会被接到古驿道?结果没有找到答案。看到结尾,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场梦。再回过头去看,原来杨绛先生早就告诉我这是他的梦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全是梦。“这么明确的提示,我却没能理解,不得不汗颜自己读书的能力。
一点一点的被带入梦中,慢慢的体会“我们仨失散了”,感受先生下笔时的无奈,心痛,迷茫,无助…看着看着,我也被渲染得掉下眼泪来,心也跟着痛,不像是在看别人的故事,倒像是在看未来的自己。所以,不免将自己陷入情景之中。
第二部分是梦,第三部分便是与梦境相配的现实。杨绛先生将一家人的点点滴滴写在纸上,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家。这个家,温馨,明亮。一家三口,互相支持,走过了彼此的各个阶段,从有到无,从生到死。这个家,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母亲,一个父亲,一个女儿。他们的生活普通至极,他们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是精神层次。一个温馨的家,不在于他们的房子在哪个位置,有多少平米,置了多少家具,而是因为夫妻之间的互相理解,包容,尊重和赞许。杨绛先生常在文字当中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崇拜之情,对他的每个决定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一定是保留不同意见,全力支持。这样的女人,有着真正的智慧。他常常毫不掩饰地说女儿钱媛是他生平杰作,自己和钟书不及女儿。家庭教育的成功之处在哪儿呢?在于身,而不在于言。父母兢兢业业的工作,不贪图权利与富贵,不苟且于现实的生活,坚持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情怀,踏踏实实的做研究,不卑不亢,这样的家庭氛围培养的孩子,会差到哪里去呢?所以,钱媛学业上的一丝不苟,生活和工作上的积极上进,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正气,是杨绛和钱钟书以身示范的结果。
我看到的这个家,是一个极朴实的家,家里的三个人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态度把普通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最后给我们普通人上了一课:什么是家?
最后,我们仨人从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再过五十年,当我经历有家到寻觅归途,与至亲个个失散后,我又会是什么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