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叛逆的事,每家或多或少都有难言的苦衷,但是有智慧的父母就可以很好的处理,并将叛逆作为契机和孩子进行很好沟通交流,而那些没有学习过的父母则就焦虑了,结果将孩子本来正常叛逆期问题演化成更大的家庭矛盾或是对孩子采用打骂这种简单粗暴方式。
今天本来也是被自己的孩子气的想踹她几脚,什么事情呢?是这样的,早上和孩子一起在她曾外祖母家吃早饭,不知道怎么闲聊说到人老了要去世的事,孩子说她一个朋友亲戚过世了,我当时本想让孩子知道珍惜亲情,就和孩子说,父母也会老的,老了之后也会过世的,结果孩子说“不想妈妈过世,爸爸过世不要紧”,我当时听到这句话顿时火冒三丈,哪有这样的孩子啊!养了这么多年,竟然养出这样不孝顺的孩子,当时就想狠狠揍她一顿,不过碍于家里亲戚都在场,只是狠狠地看了她一眼,说了一句:“这个孩子白养了!”当时气地都不想看到她,自己就一个人出去散步消气了!
散步途中,自己越想越气,更多的是伤心,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用心教育的孩子,竟然是这样,后来想,孩子教育不好,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智慧,所以想着听一些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音频吧,刚好就看到《得到》上面听书课程,讲到《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听了之后也很受启发,该本书主要讲什么呢?在这里将几个重要观点摘录下来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
1、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在和孩子争论时,你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想显得自己权威,可是反过来想想,孩子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啊,他也想父母听自己的啊,他们也不想被约束和控制,想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当他们越觉得受到压制,就越觉得没有权力,也就越叛逆。
书中给出了几点方法,一是改变你的心态,面对孩子叛逆,你要学会给孩子赋予权力,当你冷静、坚定、不以控制为目的的表达看法时,孩子更可能听你的。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你要想想,当孩子年纪大了,你今天强制他做的事情还有那么重要吗?比如少吃两口青菜、多玩了一会、晚睡了几分钟,真的会有很大的影响吗?还只是你自己胡思乱想呢?想到这些,你对孩子的控制欲估计也会消停了不少。
2、对孩子不要吼叫和打骂。没有什么比吼叫和打骂更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行为的了!你打骂孩子,其实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你们的教育更不要说爱了,而是你们对他们发泄情绪,你在用你的力量欺侮孩子,孩子当时因为力量弱小,暂时屈服你,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你是在告诉孩子可以这样发泄情绪。在你老的时候,他们会照样学样加倍返还给你的!
3、对孩子批评、嘲讽和威胁。这些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方式,它们共同点就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感受和价值,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点我自己要反思,经常在生气的时候对孩子说:“你再这样,以后我就不管你了!”、“你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哦!”…….,其实这样说法都是不对的,但是人一旦失去理智之后,很难控制自己不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这个时候最好的法子就是远离现场,暂时离开一会,等冷静下来后再回来解决这个事情!
4、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示爱方式就是理解孩子,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价值的重要前提。但是很多父母只把眼光注意到孩子的叛逆行为上,而忽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误解了!
作为父母,似乎从孩子一出生就对他赋予太多的期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希望他能光宗耀祖,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想过他们也会失败,我们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的孩子太高的定位,结果导致他们做什么我们都觉得不够好不够完美,在我们眼里,似乎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看到的都是他们的不足,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断被打击,像一个球,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断的放气不知道打气,结果看到球拍不起来还责怪这个球怎么没气?
所以作者说,父母们忘记了停下来拥抱或用善意、温柔的语言去抚慰孩子,给孩子关爱、 自尊和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孩子叛逆、家长责备的恶性循环。
5、强化孩子的积极转变。当看到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当看到孩子在努力改变自己过去不好的习惯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你可以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拥抱,来给孩子积极的回应,这个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很开心,会强化他们的积极转变。其实无论大人或是孩子,我们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否定。其实不管孩子多大,都会希望听到父母说“我真的为你骄傲自豪“,就算成年后的我们依然渴望从父母嘴里听到这样的话。
6、用纪律来约束孩子。这点其实我在以前文章中也提过,主要是靠规章制度来约束,但是在规则和放任、纪律和自由之间该如何把握呢?作者给出了答案,要用“不会产生绝望情绪的纪律来约束“,就是说,纪律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对纪律产生绝望和恐惧,这是制定规则和纪律的基本宗旨。但是作者也建议:”即使要让孩子承担后果,也要保持冷静地、坚定地和非控制的态度,用教导的方法,而非采用强制手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这么关于教育方法,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多实践,在实践中多思考,比如今天自己家熊娃说的那句话,当时气的真想和她断绝父女关系,对她以后不管不问,但是事后想想,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自己平时教育中存在问题?抑或是孩子当时也有情绪,还有这个事情最重要是如何解决?我想这个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打骂了事。教育是漫长的过程,也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不断自我修养培养的过程,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学习体会,有挫折也有艰辛,但是更多的是陪伴的幸福!
希望我的文字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成长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