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邪蕴肺证: 咳嗽频剧, 咽干咽痛, 胸闷喘促, 口干欲冷饮, 痰稠黄, 苔薄黄, 舌质红, 脉浮滑。 肝火犯肺证: 咳时面赤, 烦躁易怒, 胸胁胀痛,咽喉作梗, 泛酸嘈杂, 口苦, 唇红少津, 脉弦。 肺阴亏耗证:咳声短促, 咽痛咽干, 口干不欲饮, 咳时作呛, 唇鼻干燥, 痰中带血丝, 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气亏虚证: 咳声低微, 咳嗽气短, 神疲乏力, 自汗, 恶风, 少气懒言, 苔薄白, 舌质淡, 脉细弱。血瘀证:多因病发日久, 咳嗽、胸痛气急, 脉弦细, 舌质暗, 苔白腻。以上证候虽属少数但亦应注意。肺肾气虚:多发作时间过久, 常年不愈, 伴气急、动则气短, 咳嗽重可致遗尿,脉沉少苔。气逆、气急者当见咳嗽连连, 气急不能接续, 有气上涌感, 胸闷, 脉弦, 舌苔薄白。[分型论治][主方]: 炙麻黄6 g, 杏仁10 g , 紫菀15 g, 苏子10 g, 苏叶10 g, 炙杷叶10 g, 前胡10 g , 地龙10 g, 蝉蜕8 g, 牛蒡子10 g, 五味子10 g。[主方]: 炙麻黄6 g, 杏仁10 g , 紫菀15 g, 苏子10 g, 苏叶10 g, 炙杷叶10 g, 前胡10 g , 地龙10 g, 蝉蜕8 g, 牛蒡子10 g, 五味子10 g。[方解]麻黄在<伤寒论>中为散风除寒之大药, 为本方之主药, 疏风宣肺, 散寒平喘, 效力最宏, 夏月亦不避之, 有热者,可加生石膏以制之, 一温一清, 仿麻杏石甘汤之意。苏子、苏叶并用, 一主散风, 一主降气, 且苏子味辛,降中有散, 同源二品, 相辅相成。杏仁、紫菀降气止咳, 杷叶、前胡宣肺止咳, 宣降结合, 通调气机。麻黄辛散, 以驱邪外出, 所谓肺欲辛, 急食辛以散之; 五味子酸敛, 所谓肺欲急, 急食酸以收之; 一散一收,相反相成, 调节气机。地龙、蝉蜕为虫类药, 解痉散风之力雄, 且地龙能缓急平喘, 蝉蜕能解表。综观本方, 以散发为主, 兼顾收敛, 一散一收, 一宣一降, 通调气机, 选药精当, 独具匠心, 须用心体悟。[辨证加减] (1) 疏风散风药: 荆芥、防风、葛根、炙麻黄、蝉蜕、僵蚕、地龙、全蝎。 (2) 疏风散寒药:炙麻黄、桂枝、细辛、紫苏叶、白芷。 (3) 宣肺止咳药: 前胡、紫菀、杏仁、炙枇杷叶、款 冬花。 (4) 解痉缓急药: 地龙、全蝎、五味子、白芍、紫苏子。 (5) 疏风利咽药: 牛蒡子、蝉蜕、青果、诃子、桔梗。 (6) 养阴润燥药: 麦冬、沙参、炙枇杷叶、火麻仁、梨皮、玄参。
(7) 清肺化痰药: 黄芩、鱼腥草、川贝母、桑白皮、瓜蒌。
(8) 活血化瘀药: 丹参、赤芍。 (9) 调补肺肾药: 太子参、黄精、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五味子、冬虫夏草。咽痒咳嗽剧烈者, 咳嗽气急明显者,应适当使用缓急收敛之品, 或加入敛肺止咳之药对加乌梅10 g、白芍10 g以助五味子之力; 重者, 加罂粟壳5 g , 此药收敛太过, 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兼寒者, 辛温散寒,酌情加荆芥10 g 、防风10 g 、桂枝10 g、白芷10 g 等;兼热者,加入清肺化痰之药,酌情加金银花10 g 、连翘10 g、黄芩10 g 、桑白皮10 g 、鱼腥草25 g、瓜蒌10 g 等; 兼热者,加入清肺化痰之药,酌情加金银花10 g 、连翘10 g、黄芩10 g 、桑白皮10 g 、鱼腥草25 g、瓜蒌10 g 等; 兼燥者, 养阴润燥,加沙参10 g、麦冬10 g、川贝母10 g,火麻仁、梨皮、玄参、火麻仁等; 兼湿者,宜芳香化湿,加藿香10 g、佩兰10 g 。兼痰者,可加橘红、金荞麦。咽喉肿痛者,宜解毒利咽,加北豆根5 g、僵蚕10 g、玄参10 g 、青果10 g、锦灯笼10 g,桔梗12g,诃子9g等。鼻塞喷嚏者, 加苍耳子10 g、辛夷花10 g。金水相生, 咳久及肾者,肺肾虚亏者, 兼顾调补肺肾,视情况加太子参10 g、黄精10 g 、山萸肉10 g、枸杞子10 g 、仙灵脾10 g 、肉苁蓉、冬虫夏草等。久病入络, 日久兼瘀者, 当以活血通络,加丹参、赤芍。 [注意事项]首先, 咳嗽是机体驱邪外达的一种表现, 治疗时绝不能一味止咳, 应顺其势以助之; 本病是因为风邪犯肺、肺失宣降而致咳, 故疏风宣肺为主要治法, 为助其不足, 应贯彻始终; 机体驱邪外达, 相争太过, 则气道挛急, 此时稍加酸敛, 以抑其有余; 二者主次应分明。其次, 风邪最易夹寒, 寒邪最易闭肺, 故以辛温宣散为主。兼热时, 清肺不宜太过, 以防寒凉闭肺。曾有患者经疏风宣肺法治疗好转后,在他处服清热泻肺之方再次加重。再次, 本病以干咳为主, 非津伤肺燥所致, 乃肺失宣发之故, 不可妄投滋阴之药。但风为阳邪, 日久亦可伤阴, 有津伤之象者, 可适当选用滋阴生津之品, 如沙参、麦冬、芦根等。此外, 对于部分痰较多的患者, 治疗时不可专注于痰, 因痰在本病发病机制中是标, 发病之本是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以致动嗽成痰, 此时可加陈皮、半夏、枳壳等药, 此类药气味皆辛, 辛能入肺, 辛能散寒, 风寒得散, 肺复宣降, 痰自除也。本病处方用药虽充满矛盾, 但总不外乎在散与收、升与降、温与清中寻找平衡, 应在调整中仔细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