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货币可以拆分为货/币,币是另一种形式的货上代位物。由此推导出货/币具有等价性。但由于币的相对高流动属性和货的相对稀缺属性,造成货币在交换过程中必然存在摩擦,也就是交易成本。当我们把币的时间成本以及货的物流成本假定为恒定,在所有影响变量中当币流、货流趋于稳定均衡时,交易最大摩擦因素就仅剩下信息对称性和供给需求弹性。
信息对称性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传导摩擦趋近于零,但是由于持有方逐利博弈的需求,人为制造的信息障碍并没有就此消亡。随着信息通道的扩张,越来越多未加过滤的信息形成了过量杂音,反而增加了信息筛选成本。所以虽然信息技术缩短了信息传导时滞,却也增大了震荡波幅。事件对市场影响体现为短期波幅增大。
供需弹性受持币方货币量、融资速率、杠杆、产能极限、仓储物流扩容成本、集中度、耐受性、敏感程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多头行情逻辑和空头行情逻辑有所不同。多头行情通常由事件或者刺激试探引发,经由二级市场整流放大价格发现形成对一级市场的定价支撑。并经由预期-惜售-极限扩容在产业链各环节间形成次级紧缺,从而放大行情信号再传递到二级市场形成闭环反馈。这也是索罗斯所描述反身性原理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可以理解为群体意愿的自我实现。所以多头行情通常具有渐进性阶梯式行情,曲线相对较为平滑。空头行情传递路径相似,但实现路径则是由各产业链环下游的囤货施压开始,直至弹性消失-需求缩量-供应链竞争加剧-滞销。由于上游产能不愿意失去既得市场,又没办法短时间内去产能所以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在二级市场根据自身所持货量进行做空对冲。于是在原有行情趋势的基础上多加了持货方的空头力量,因此空头行情多表现更加急剧曲线也更加陡峭。并且由于上游供货方通常为数量较下游数量更少,规模通常都比较大,相对下游更加有能力和条件做出对冲行为。在行情信息整理上的时间成本更低,决策也更加高效。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么持币方也会对冲啊为什么不出现相同表现?对的,大部分货物需求方因为规模或能力问题,尽管他们有需求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能力做出实际对冲行为。从这个角度理解,传统经济学的供需定价模型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够充分。定价过程有供需因素影响,但只是一个诱因,并不是整个价格实现的完整条件。从微观角度观察,每个供应链环节个体进出通道都不可能做到绝对零摩擦。也就是说通常会出现有价无市或者有市无价的状态。定价过程遵循阶梯递进,能级传递规律。以上逻辑是趋势交易的基础,也是判别头部压差的确定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