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32849/9dc52dd540da342a.jpg)
近日全职在医院陪护,难免言及生死且触景伤情,恕罪恕罪!
当老师的不一定儿女教育就成功,给广告代言的没准儿都不待见产品,卖保险的可能买不起保险,做心理疏导的心理未必健康……
身边的世界究竟怎么啦?在变化的中国,此类问题更是困惑已久。
与上一次调理睡眠不同,这一回是治疗冠心病。经过一番造影与疏通,奋力构筑起务必支架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心血管医院可以疗愈的,已经为母亲考虑周全。只不过,老人家对于后续耐心调养、长期保养的态度,依旧令人担忧。心脑血管类疾病,最忌脾气急躁,最宜性情淡静。然而,习惯积重难返,道理知易行难。世上最棘手的工作,恐怕非说服劝导莫属。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倔犟十足,顽固至极。
事物的矛盾性无处不在,遇到人类医学尚且无法战胜的绝症则更加凸显。一旦确诊,便是无尽的折磨与煎熬;所有坚信奇迹的挽救,从结局上看,也许都是自欺欺人的徒劳。
![](https://img.haomeiwen.com/i5632849/02b0a0601f13ec07.jpg)
七十岁,刚好是真正步入多病晚年的标界。不管基础病缠身,还是罹患顽疾,皆是磋磨意志、转变观念的新开始。只不过,区别在于前者允许抱有十年八年甚至更长寿命的预期,而后者,有赖于医生科学的判定以及个人理性的调整。
基于以上认知,过分乐观和过于消极万万不可取。一要相信科学,既要相信医学的无所不能,也要相信衰亡的自然规律;二要保持理性,正确把握好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救治的承受力与可行性;三要平和心境,用收放自如的态度来宽慰自己,体恤他人。
在我看来,大限将至的预报并不一定比突如其来的劫难可怕。至少可以从容应对,提早规划,为有限的生命填充无限的内容。
心中装满千万事,真正化解又几何?莫若抽丝剥茧,不如抓大放小,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赏尽几瞥最美的风景。
仅此,而已。如此,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