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当人到了40岁后,我们将变得不再迷惑,逐渐看透这复杂的世间百态。到了50岁那一年,我们将了悟天命,知道这世间的规律,以及自身命运的走向。
“知天命”到底指什么呢?其实,它不过是指人们彻底知晓自身的“使命”罢了。
曾仕强教授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有些人的使命是做有钱人,而有些人的命运是做乞丐......
还未到50岁之前,我们去思考自己的“使命”,貌似还早了一点,至少我们仍旧没有足够的经历,让我们拨云见日。
50岁之后,相信我们的阅历已经足够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也逐渐地丰富了起来。慢慢地,我们也就能捋顺自己的命运轨迹了。
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它原本的轨迹。曲曲折折是一生,平坦顺遂是一生,既曲折又平坦也是一生。反正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
以下几种天命,我们会在50岁后碰到,好好把握。
02
50岁后的天命——认清自己。
希腊哲学家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要“认识自己”。
所谓的“认识自己”,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样的事儿,最后能过什么样的人生。
如果你是普通人,那你就做普通的事儿,赚着一般的工资,平平淡淡地活下去,那就可以了。倘若过分勉强自己,那并非是好事。
如果你是非凡之人,那你就做非凡之事儿,领着高工资,承担更多责任。而平淡的生活,基本上不会属于你。
其实,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没有人的人生是永远幸福的。我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分罢了。
可就是“明确定位”这四个字,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至少,绝大多数人都缺乏对于自己的认识,最后就会自食恶果,越活越悲催。
03
50岁后的天命——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切。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该属于自己的一切,永远都会来到你的身边。而不属于你的一切,哪怕你再强求,也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比如说你能月入1万,已经是极限了,就不要逼自己月入10万了,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比如说你只能住100平米的商品房,已经改变不了了,就不要渴望住大别墅了。过分渴求不现实的事物,会让自己痛苦。
为什么我们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呢?
这并非是让我们不去努力,而是让我们明白,努力了,尽全力了,那就耐心地等待结果,收获属于自己的一切,那就足够了。
可以说,人这一生,就像农民在春天的时候种下了一粒种子,秋天的时候,我们能够收获什么,就只能看“种子”的类别了。
如果你只能收获玉米,那你就不可能收获稻米。如果你只能收获红薯,那你就不可能收获西瓜。每个人,都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切,不多也不少。
04
50岁后的天命——刚刚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头脑中出现了“刚刚好”的观念。
早年的时候,我们在偶然当中遇到爱我们的伴侣,刚刚好;未来的某一刻,我们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刚刚好;后来,我们拥有了一笔还可以的财富,刚刚好。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刚刚好”的旅程。
遇到谁,碰到谁,拥有什么,收获什么,那都“不多不少”地来到我们的身边。
有个同行在股票市场里面兜了一圈,赚了一点小钱后就出来了。朋友都很疑惑,为什么你那么怂呢?而那位同行却说,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一段时间后,股市动荡,一群朋友赔得欲哭无泪,只有他“刚刚好”抽身出来,躲过了一劫。
做人,没必要过分贪心,“刚刚好”就可以了。否则,我们只会失去更多。
05
50岁后的天命——得失无怨。
人越老,越是看透,这是一种淡然处世的大智慧。
年轻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到“得失坦然”,因为我们都拿得起,而放不下。尤其对于事业以及金钱,我们更是执着不堪。
试想,我们对待金钱如此执着,真的意义吗?试想,我们对待事业如此执拗,真的有价值吗?
曾仕强教授说过,一切都是一场空,有什么了不起的?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唯有上了年纪,才彻底明白,得到的,或者失去的,都是已然发生的,更是不可改变的。如此,我们没必要过分纠结。
很喜欢这么一句话,缘起缘落,缘聚缘散,随缘而已。
得到,那是一种缘分。而失去,也是一种缘分。遵循缘分来做人,遵循缘分来生活,或许我们的后半生,将会更为美满。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