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爱看电视剧围城,喜欢陈道明演的方鸿渐,觉得他清高,有才气,但总喜欢疑神疑鬼,觉得这个人物好像在哪里见过,这种感觉,觉得很有意思。
围城后来读过书一遍,觉得大抵上就是在讲人的这种犹犹豫豫,得而不当,失而不忧的感觉,这样的效果,究竟来自什么?
大抵上我认为还是来自人本质上的东西,人生本质上的东西,人性本质上的东西。但本质恰恰不是小说所要直接告诉读者的,小说只是传达很多种人样的过程中,没有透露却实实在在的告诉读者本质。
我认为围城就是这样的巅峰之作。对人的刻画,对某个群体的具体刻画。无聊时上午读了一段围城。这段是方鸿渐去苏文执家里看望老同学,恰巧又碰到苏的表妹唐小姐。期间又有两位男士走进这部小说,可以说各具特点,又各具有人性微妙的地方。
方喜欢唐,但方又蹑手蹑脚,苏比较喜欢方但方不太明白,唐性格比较大大咧咧却忘了方是个多事男,等等这些人物的特征,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和语言对话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通过思考别的中国小说,通过比较我发现围城很高。高在普遍暴露人的瑕疵,没有任何人能逃避本质的东西,它讲的很清楚,他属于高一级的文学作品,不是唱赞歌的工具也不是洗脑用的手段。
网友评论